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天府七中张龑:“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杨 李小野 | 时间: 2019-05-17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5月17日讯(刘杨 李小野)“博学于文,博学笃志,博识洽闻,博观约取,博物君子。”孩子们更多愿意把张龑称呼为“张博”。成都的林荫路,北京的未名湖,天府的马鞍山,是张龑从高中走向博士的历程。是他通身学问走向最前沿教学实践的步伐;未名湖,是他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栖息地。元培学院的数学,哲学系的中国哲学,是滋养他淡定从容的优雅。马鞍山藏在天府第七中学,马鞍山孕育每一棵树的生长,天府七中关注每一个生命的生长。张龑说,就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吸引了他,吸引他回到成都,来到天府七中的校园里。

image.png

用自己的学识培育适宜学生成长的“土壤”

“北大、博士”足以让他在北京有很多选择,也足以让他有更光鲜的工作。而他选择自己心之向往的天府七中,理由是:天府七中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

既然选择天府七中,便只顾坚定前行。尊重生命个体,实现差异化教学需要精准教学、精微育人的信息技术支持,创建初期,百废待兴,天七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张龑主动请缨,承担起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担。他自学软硬件技术知识,一方面与社会厂商沟通需求、调整技术方案,一方面独立开发了多项软件,保障了天府七中的顺利开校。开校后,他主动申请担任天府七中智慧校园项目组组长,带领团队负责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以及校本化开发利用,坚持为天府七中教育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image.png

跨界项目整合学科 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跨越数学和信息学这两门不同的课程是张龑的第一个段位的跨界项目。所幸这两门课程还有共同之处:逻辑思维的训练,理性分析精神的培养。张龑以强大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竞赛经验跨越数学高阶和信息学高阶,成为这两门课程团队的主力。学生惊讶他缜密快捷的思维,总是不断要求他重复且细化他的思维过程。张龑说,从此以后,他总是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他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清晰明确。在张龑的指导下,学生参加AMC、PCMM、NOIP等数学、信息学竞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张龑是一个偏向理科的学术引领者?”当看到他第二个段位跨界项目——马鞍山融合课,又会对这种判断产生疑惑。“马鞍山学科融合课”是天府七中独创的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融合课程,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出发,以多个学科的不同视角分析研究,激发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知识的兴趣。张龑带领学生研究马鞍山的区位地理优势、历史发展沿革和创意开发设计,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设计策划不同类型的马鞍山设计方案,或是田园建设,或是园林建设,或是文物考察,这是融合课程带来的思维发展和思考角度变化。

 “国学”“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等厚重的词语出现在中学生课堂是不可思议的,而张龑做到了;他选择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入手,谈“礼”谈“习”谈“乐”,运用“阅读•思考•讨论”的教学形式,与学生坐而论道,个体的汉字在学生眼里有了多样的阐释和理解。《论语》《孟子》《诗经》这些国学经典在孩子们眼里变得亲切可感。 “希望在基础教育的当口,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让他们认识并在实践中探索通俗而又不失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亲近和信心,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张龑说,这也是最初开设这样课程的心愿。

image.png

博物君子,是学生心中“未来的自己”

这样的张龑深受学生喜爱,在天七全员导师制的实施中,他成为学生选择导师的热门人选。学生谈到自己选择张龑老师作为导师的理由:“他飘逸出尘、从容淡雅,是我想成为的人;他博学多识,跨越文理,学养高深实在令人敬佩。”“多年后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张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大约说的就是他!”

教育在张龑眼里是生命的链接,是无言的影响,待到白发积霜时: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