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川师附小刘贤昌:教育绝不是一场追赶与被追赶的游戏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魏杰 | 时间: 2019-05-07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5月7日讯(魏杰)刘贤昌是一名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川师附小)。“唯有躬行,得之真切;唯有诚挚,深知温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怀着真切与温暖的教育情怀,将“浇灌生命,促其成长”视为己任,静静等待那一颗颗种子生长出朴实而美丽、鲜活且灵性的花朵。

image.png

  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刘贤昌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师范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成都市锦江区良师益友、成都市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等,并入围“‘阅读改变中国’2019年度点灯人”。同时,他还著有《阅读教学:从平面铺展到立体生成》《转变四重认识,赢得教师成长》《建设有着泥土清香与温情的乡村教育》等论文。

image.png

  “每一届学生毕业前夕,我都会以各种方式请他们对我们这几年相处做一个评价或谈一谈这几年自己的转变。”刘贤昌说,2004年,毕业生小雨写到:回想这4年来最突出的转变就是没有再过“做梦”的日子了。由不爱说话变成会与人交流。这一变化是由刘老师常教我们要了解生活的乐趣,常思考有趣的问题并及时与别人分享开始的。我感受到了变化的乐趣,这乐趣来自同学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没有唯一答案,有趣的答案就像一个有趣的故事。

刘贤昌与小雨交流才知道,所谓“做梦”,就是整天无所事事的状态。“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些话,我又惭愧又激动,没想到班上还有这样的学生,更没想到她会有这样大的转变。”从那以后,刘贤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存在状态。

image.png

  在2009年6月,小新写到:非要说到转变呢?那应该就是我把一身的“傲气”收敛了吧!从前,对老师一直都不服气,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便常与别人争吵。不过,幸好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把这恶习改了,不然以后吃亏的是自己!

  “小新是很聪敏又有点早熟的学生。”有一次课间,刘贤昌去教室巡视,看见丢在垃圾桶旁边的外语书上写着小新的名字,于是便想请他把书捡回来。“他极不愿意,于是我们之间发生了僵持……”事后,刘贤昌与小新共有四次坦诚的对话。

  “小新敞开心扉谈了很多,包括对学习、对未来的看法。他觉得自己很聪明,老师教的他都会,对课堂没兴趣,也因此对所有教师都有一种抵触情绪。” 刘贤昌补充道,扔外语书只是一时心烦,老师叫他去捡书又碍于面子不想去捡。自解开了心中的“结”,他整个人真的就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直到变得阳光、平静。毕业后的每年节假日,偶尔还会联系,聊聊学习与生活,有时还回学校来看看。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真实的学生,亦可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这是刘贤昌对“与毕业生谈心”这一做法的解释。他说,教育绝不是一场追赶与被追赶的游戏,它关乎生命的意义、人格的形成、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绽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