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成都蒲江优秀教师夏成福:倾注教育情,做学生的“引路人”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魏杰 | 时间: 2019-04-18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4月18日讯(魏杰)“要弘扬高尚师德,淡泊名利、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来自成都市蒲江县大塘九年制学校的初中英语教师夏成福,教了36年书,当了25年班主任,有29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00-2004年连续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image.png

夏成福所著《更新观念,英语教学改革初尝》、《教师的品德和才能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感悟现代教师》、《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几点体会》和《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发展与组织活动的关系》等论文分别获得市三等奖和县二等奖。

坚守:让生命在奉献中闪光,将德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老师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坚定了目标。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成为了夏成福36年教书生涯中一直探寻和坚持的方向。 

image.png

“当我走进教室时,当我面对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时,当我目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当我走上神圣的讲台时,想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夏成福说,要做新时期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就必须在这三尺讲台中,注满自己的情,倾尽自己的心,让生命在无私奉献中闪光。

“我认为教学的实际需要是用于交际。”当拥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后,学生会尝试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人的道德品质便直接影响交际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最让学生体会到的便是师生进行语言交际时习得的品德。“课堂教学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直接影响作用。”夏成福说。

关注:重视情感交流,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结,一节课下来,教师说累了,效果却达不到预期。慢慢地,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让部分学生失去兴趣,最后导致成绩的下滑。” 夏成福介绍,在他所任教的七年级一班,他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小刘同学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上课总分神,作业也马马虎虎。在与小刘谈话时,他更是表现出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

“我找其他同学了解,原来是因为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题是我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上,我的批评使他委屈,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症结所在,夏成福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小刘同学未听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

“很快,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 夏成福解释道,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态。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挖掘英语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呈现过程要多样化,要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沟通:英语课也是心理课,身心健康与学业进步相互促进

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不想学、不会学的状态时,夏成福搬出了他的“如意法宝”: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帮助,搭建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是我们当代每一位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夏成福说。

在他任教的九年级三班里,有一个出名的英语“马虎女王”,每英语考试时,做得快,却又不注意检查,结果常常在第三名上下波动。“起初在七、八年级时我曾多次指出她马虎的问题,但老没效果。到了九年级,特别是要临近中考了,我就着急了。”有一次,夏成福将她请到办公室仔细与她进行了交流,最终发现结症所在:不仅是速度快,而且主要是对语境的理解不够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自那以后,她在每次的月考或者模拟考试中都注意做题的技巧、方法的运用。在中考中,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其中英语成绩位列班上第一,这也是她所有学科的第一。

引导:让学生正确处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夏成福说,鉴于外语的外来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学生提供有关外国的文化背景、节日、礼仪、行为习惯等。学生对于外国的一些节日会特别感兴趣,想尝试去感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夏成福通常会模仿着过他们的节日。

考虑到人们与外国的交流日渐频繁,社会上的人也在隆重地过着外国人的节日,使得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倒是日渐冷清的现状。夏成福说,自己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平时的课上也要渗透本国文化的内容,让学生认同自己祖国的文化,以自己生在日渐强大的中国而感到骄傲。“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夏成福说。 

image.png

“好老师好比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清风徐来,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扇窗看到更多赏心悦目的美景。”这是夏成福多年来对教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