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小学 >

北京:十九中召开手机管理主题班会 A4纸上折出人生“进程表”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 | 时间: 2019-04-15 | 责编: 刘佳

中国网 北京4月15日讯(记者 刘佳)作业完成不佳、课上精神萎靡、在家效率极低……这些出现在学生身上的症结,归因只有一个——手机。4月12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手机管理主题班会,用A4纸折出人生“进程表”,为学生悉数那些被手机浪费的宝贵时光。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手机管理主题班会

被手机增重的“课业负担”

刚升入初中,初一(5)班的家长群中就出现了这样的一条微信:“孩子作业太多,经常做到半夜2点还做不完,这是为什么?”这条微信一出,非但没有引起家长群中家长们的共鸣,反倒质疑声一片——我们的孩子并没有做到这么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班主任罗慧慧对此,展开了一场“摸底”调查。

“经过了解,我发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玩游戏占用了大量时间。每天回家后,不少孩子都是先刷微信、玩游戏,然后再熬夜写作业或者干脆不写作业。”罗慧慧说。基于此,她决定针对手机管理召开一场主题班会。4月12日,“时间都去哪儿了”主题班会在初一(5)班召开,班会上,罗慧慧以A4纸、小水杯等试验为学生具体还原了“人生进度表”,并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帮学生拾起被手机浪费的时间。

“据统计,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是75岁,按照一年12个月计算,一个方格代表一个月,我们的一生就在这张30*30的A4纸上。”学生人手一张A4纸,学生将它折成900个方格,根据学生现在的实际年龄将方格涂黑。“如果你13岁,12乘以13等156,那么请涂黑156个方格。”三十而立,在事业步入正轨的30岁之前,每个人能抓紧努力的“方格”少的可怜。这张摆在面前的“人生A4纸”让学生触目惊心,骤然意识到光阴如金,必须珍惜。在另一个实验中,罗慧慧向各组学生分别提供水杯、水、沙子、石子和乒乓球,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把这些物品依次放入水杯,且不可重来。实验证明,只有“乒乓球-石子、沙子、水”的顺序才能将水杯容量最大化地使用,这也让学生客观看到做事先后的重要性。“两个实验之后,学生们真的意识到时光宝贵,必须珍惜,也明白了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儿。甚至有学生当场表态‘回家就把手机交给爸妈,不到周末绝不拿出来玩’。”罗慧慧说。

4年前打响手机管理第一枪

微信、抖音、王者荣耀,QQ、吃鸡、剁手淘宝……如今,各类用户体验至上的手机app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变成清一色的“低头族”——不是在刷手机,就是在刷手机的路上。即便是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学生们也未能幸免于手机的诱惑。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之中,2015年,学校走上探索手机依赖的原因以及治理办法之路,开始了一场与手机间的较量。

据副书记陈雪芬介绍,2015年,在班主任吕晶老师的发起下,学校心理组教师以《手机依赖的现状、成因及团体心理辅导》为题,打响了手机之战的第一枪。2016年,学校更是从校级层面颁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管理办法》,其中不仅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范围、时间等作出详实的规定,更对学生的违规情况以及惩戒办法清晰公示,至此,学校手机管理进入了他律有序的阶段。下一步,十九中从班级层面进行管理,比如召开班会等。2018年1月,学校针对原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展了手机使用的调查问卷,其中手机使用时长、频率、用途等项目均包含在内。这一阶段也就是个体心理辅导层面,其中包括学校心理教师宫贺发明的“每周生活计划表”,将目标“可视化”“具象化”,而且学生主动邀请老师作为监督员,将手机使用时间有效控制在休息时间,促进自己高效完成各项学习和锻炼任务。同时,陈雪芬与另外一名心理教师李保松一起分别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此后针对家庭开展“VIP心理咨询”,以起到家校合力共治手机。同年7月,学校再次针对这4个年级“复诊”,通过调查问卷呈现部分变化显著。比如,在“手机使用时长频率”中,学生平均每天睡前使用手机时长显著减少,睡前使用手机从20多分钟降到10几分钟;在“手机计划控制行为”中,父母、老师对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满意度上升;在“手机用途”中,排名最高的“听音乐”选项有下降趋势。报告数据从校级到年级再到班级,三级清晰,对下一步的再推进起到具体的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