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北二外成都附小援藏教师王瑛:爱在白玉 温情如歌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魏杰 | 时间: 2019-03-27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3月27日讯(魏杰)王瑛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小学的一名教师。她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北二外成都附小全体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与28人组成的成都市武侯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一起,于2016年9月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开启了援藏暖冬之行,“书写着”援藏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image.png

  一本日记一张脸一份执着一首歌

  “小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一个印有毛主席头像的红皮笔记本——那是父亲的日记,被母亲藏在米缸底下。”王瑛按捺不住好奇心偷看了其中几篇,并牢牢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毕生之愿、终身之责。“懵懂中,我似乎感知到了父亲那颗对国家、人民和党的赤胆忠心。”从那天起,世间少了一个严苛的父亲,多了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辈。

  2011年,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王瑛意外地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毕业多年,许久没有联系她了。那个手指可以在琴键上舞蹈,和我在一个蚊帐里八卦时笑得花枝乱颤的女孩,在舞台上显得那样土气、那样憔悴。”王瑛回忆道,她就是那个执意放下成都市名校教师不做,举家迁往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镇饶嘎目村西康福利孤儿院的谢晓君。“我这么做是觉得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我。”颁奖舞台上,谢晓君的这句话久久地回荡在王瑛的脑海里。

  “面对那样的她,那样的他们,我哭了。”王瑛说。2016年7月初,当得知武侯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筹备的消息时,王瑛积极迅速地报了名。然而,也许是因为王瑛的这份果敢,致使她身边不少人都对她表示不解,认为这只是她一时冲动而已。“直到这件事终于板上钉钉时,他们才相信我是真的要去。于是,又有人开始质疑我有什么不可告人目的,甚至有人当面问我:你到底图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执着的王瑛无言以对。她说,这样的事情在许多援藏队员身上都发生过,自己和其他援藏队员一样,并不会因他人的不理解和质疑而难过。

  “人各有志,有人生于忧患,有人死于安乐。而我们,只是一群把吃苦当美差,把孤独当享受,把困难当朋友的人而已。”怀着这份“享受孤独”的心情和执着,2016年9月,28人组成的援藏工作队出发了。“刚开始,我们会为这个山头的那点积雪、那个山坳的一个海子(西藏等地对湖泊的称呼)兴奋不已。不停拍照,不断分享。”王瑛回忆说,“后来,车里安安静静的,有人耳鸣了,有人头痛了,有人流鼻血了,有人彻夜难眠了。”行驶途中的一个夜里,王瑛在半夜突然被憋醒,她发现自己无法正常呼吸,过了十几秒后才恢复过来。“在那十几秒里,我充满了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渴望,并发出了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无限感慨。”王瑛说道。

  “有人提议,我们学队歌吧,于是大家打起精神,用唱队歌来‘驱赶’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高原稀薄的氧气让援藏队员们提不上气,刚劲有力的武侯援藏队之歌被队员们“心慌气短”地唱了出来。“那是我这辈子上过的最差劲的一堂音乐课。”王瑛却并没有因此产生挫败感,反倒特别欣慰,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最勇敢、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等我们到达白玉时,这支队歌大家已经烂熟于心了。”

  28个人拧成一股绳 用温情齐唱援藏之歌

  来到白玉县的第一天,队员们的工作就已妥当安排。第二天,便前往不同的单位开始工作。“看起来,我们被分散了,实际上,却是一个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有一面共同的旗帜——武侯区第四批援藏队。”28人被分为经济组、综合组、宣传组、卫生组和教育组五个小组。两年后,白玉县灯龙乡黑山羊现代化养殖基地建起来了;赠科乡肥沃的土地上各种高原有机农产品长势喜人;边坝乡的牦牛养殖场里,无数“黑珍珠”撒落在青草间,奶产品加工厂房里设施齐全;麻通桥附近手工业一条街的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白玉老百姓心里,多了几个最好的“门巴(藏语中指医生)”。他们是白玉县医院里那几个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90后护士,那个远近闻名、并不姓牛的“牛神医”张牛,和那个将自己的药剂管理才能超常发挥的“唐老鸭医生”时常降临在白玉的村庄里、牧场上,为老乡们送去医疗与健康。

image.png

  在白玉县的小学校园里多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第一支管乐队、第一支第二支合唱队、第一支鼓号队纷纷出炉。“那是三名音乐教师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用辛劳付出谱写的作品。”王瑛介绍道。二完小的校园里,荒芜的空地变成了蔬菜园、花园、苗圃园,那是教科学的徐小平为孩子们精心打造的乐园,而他布置的科学实验室则成为了白玉县各个学校学习的范本。为推动白玉信息化教学而展开的国家级教育精准扶贫科研课题在相关老师的带领下顺利揭题。

  “这一桩桩、一件件为人人称道的事,源于平日里的勤奋和思索,源于无数次挑灯夜战,源于一个又一个不停加班的周末,更源于‘支援藏区、建设藏区、奉献藏区’的朴素信念。”王瑛说,两年来,在这个信念支撑下的28人,没有过抱怨,没有叫苦喊累,没有畏惧退缩,只有相扶相帮的坚持和才能与智慧的肆意挥洒。“我是人民的子弟兵,我要为人民服务。”父亲日记里的那句话再一次浮现在王瑛眼前。“而今我们28人,不正是用这样浓烈的情感和铮铮铁骨的身体力行证明了这句话,在白玉这片圣洁的土地上谱写出了一段壮丽华章吗?”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更爱的是队友,是家人。”综合组的徐秋胜、严晓蓉、吴楚、梁靖模等队员,工作之余加班加点为队友们布置了功能齐全、温馨舒适的小家——武侯援藏之家。“在我们的‘家’里,定格了许多美好的画面:队长兰海有模有样地帮副队长顾鹏缝衣服扣子,因为这件事他从此得了一个美名——兰妈妈;周末大家一起包着形态各异的饺子;若是谁病了,大家更是纷纷嘘寒问暖,有的端汤,有的送水,还有的自然是送药的;谁心情差了、想倾诉了,必会有人陪聊到深夜甚至天明……”他们用温情彼此慰藉,用关怀互相温暖,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可他们内心深处最牵肠挂肚的还有自己的家人。他们用两年的默默坚持与坚守,完美诠释了“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

  把心泡在“温情泪水”里度过的日子,刻骨铭心

  “孩子——这是一个爱意满满的称呼,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大人们在那里种下什么种子,将来就会开出什么花朵,这个需要保护的群体,注定是大人们最大的软肋,他触碰的必定是你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王瑛说。

image.png

  当队员们在学校里看到那些孩子因不常清洗而蓬垢的头发,因阳光太烈而灼伤的粗糙小脸,因没有卫生纸擦拭而流淌的鼻涕,还有那似乎是胡乱裹在藏袍里的单薄身体时,“孩子们,该怎样才能帮到你”成为队员们共同的心声。两年来,工作队一直将“爱在白玉,暖冬行动”的活动进行到底。在28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锅炉、脸盆、水杯、牙膏、牙刷、毛巾、衣服鞋子、书籍、学习用品、体育用品、书包,甚至衣架、拖鞋、漱口杯这样的细小用品,源源不断地送到白玉,送到孩子们的手里,穿到孩子们的身上。

  “忘不了在那间作为临时仓库的教室里堆成小山的物品;忘不了温情与温暖弥漫心间的捐助场面;忘不了孩子们穿上暖和的新衣时灿烂的笑脸;忘不了孩子们拿着新的保温杯,扯几片万年青叶子放在里面,在新装的锅炉旁接热水的热闹场景;忘不了大姐姐教小妹妹怎样刷牙的温馨画面;更忘不了一对部队转业的夫妻每次放在包裹里的亲切叮咛,和那些来自于远方的问候感谢的电话;忘不了孩子们仰起脸对我说:老师是最好的人,我要去求活佛保佑你时那认真的模样;忘不了和那个因急性阑尾炎手术住院的孩子的父亲收到援藏队28名队员的捐助时的那句话:老师,我们照个相吧,我回去要给村里的人看。”

  王瑛的眼里噙着泪花,“还有那个摔断了手的孤儿住在养老院的外婆——在接过援藏队员为她筹集的约一万元资金时溢出眼眶的浑浊的泪水;那名母亲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在接受队友严晓蓉的朋友捐助时,往日的坚强被彻底摧毁,再也不能自抑地恸哭……”在王瑛看来,那是一段把心泡在温热的泪水里度过的日子,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在2018年11月的“堰塞湖”灾害事件中,第四批援藏队28名队友和二完小的第五批援藏教师张文霞、黄凯老师一起,发动亲人朋友,筹款6万余元,不仅为二完小的60多名受灾学生购置了冬衣,还为塔公西康孤儿院200多名孩子买了棉裤,为巴塘三完小以及巴塘边远村小的孤儿和单亲贫困家庭的272名孩子们买了御寒的帽子和围巾。“爱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工作队而言,援藏工作虽已结束,但“爱在白玉,暖冬行动”将永远继续。“因为那不是我们信口说出的一句空话,而是内心深处的呼喊,面对世事、世人,我们不愿旁观,更不愿冷漠。”

  “我们如同水中珠,山中石,厦中砖,在祖国的召唤、时代的需要面前挺身而出,用平凡之躯为一段辉煌的伟业铺路奠基。”王瑛说。此时,第五批援藏队正踩着他们的脚印接力而去,这当中有第四批援藏队员们的兄弟姐妹,有他们的丈夫、妻子,甚至他们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