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特殊儿童统一入学评估体系
关于残障儿童的教育问题,俞敏洪认为,依法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赋予每一个适龄儿童的权利。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残障儿童的入学率和教育质量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残障儿童入学登记数据不完整,事前登记未落实到位,事后跟进缺乏保障。其次,有些地方尚未建立《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也没有类似机构能够对家长和学校的入学争议进行仲裁,最终导致一些适龄残障儿童未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此外,由于普通学校特教配套资源普遍匮乏,一些残障儿童不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支持,面临主动或被动退学的风险。
对此,俞敏洪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协同建立“特殊儿童信息系统”,每年由各区县教育部门协同残联、街道/居委会等单位,对信息系统内即将入学的残障儿童,逐一进行入学前登记,了解其入学需求;对6至14岁学龄期的残障儿童,逐一核实入学状况并每年复核;各级政府和教育督查部门,每年以“特殊需要儿童信息系统”中所有特殊儿童而非持证残障儿童为基数,进行入学率的统计核查。
二是,通过入学评估,确保每个残障儿童得到合理的、匹配其能力基础和教育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俞敏洪建议,应由各区县政府牵头,区县教育部门会同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当年所有特殊孩子的统一入学评估和争议仲裁;入学评估应尊重儿童的个体发展差异,不应单一或过度依赖医学诊断,且评估结果只作为入学安置建议,在综合考虑孩子及其家长意愿的基础上,由当地教育部门落实最终教育安置;评估意见应为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支持,落实到每个儿童的教学计划中,并基于儿童发展状况定期跟踪和评估,落实“一人一案”目标。
此外,针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俞敏洪呼吁从编制、资质、职称评定等“源头”入手,切实保障残障儿童获得适合的、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其中包括:为普通学校设置单独的特殊教师/资源教师编制,其职称纳入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等。
消除城乡儿童阅读“鸿沟”
在关注残障儿童教育问题的同时,俞敏洪还对如何消除城乡儿童“阅读鸿沟”问题提出了建议。
俞敏洪表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资源整体匮乏,实际课外阅读数量、时间和频次远远低于城市儿童。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携手爱心企业联合发布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显示,包括贵州、四川、山西、河南、云南等省在内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课外阅读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城乡儿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阅读“鸿沟”:在对阅读的热爱程度上,乡村少年儿童丝毫不弱于城市的同龄人,但是,无论是阅读资源、数量、频次、介质还是阅读形式,乡村儿童都处于明显弱势。报告显示,高达74%的乡村儿童一年阅读的课外读物不足10本;更有超过36%的儿童一年只读了不到3本书;超过71%的乡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的乡村儿童占比接近20%。多数家庭一年内没有添置过新的课外书。此外,由于中西部贫困乡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大部分家长在儿童课外阅读中缺席,“孤读”现象普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极大地制约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习、成长和发展。
对此,俞敏洪建议:国家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在贫困地区建设乡村学校图书馆(室),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一个可供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场所;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乡村学校设立电子图书馆(室),购买和更新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数字图书和数字阅读器,为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提供更加丰富的图书种类和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在我国中小学尤其是贫困乡村地区开设课外阅读课程,由专门的阅读指导教师,指导儿童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小培养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品味,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阅读的能力。同时,政府与民间公益慈善机构联手,根据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分级阅读指导目录》《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采购图书,捐赠给贫困地区的乡村儿童或其家庭,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图书。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近年来持续在两会发声,为乡村儿童、贫困地区儿童、流动儿童享受平等教育权利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