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冰:幼儿教育文化传承需要回归传统

发布时间:2019-01-25 10:01: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奎 | 责任编辑:段留芳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原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冰接受中国网专访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第五届中国幼教年会,我是主持人晓霞,今天作客我们演播室的是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原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教材审查委员会幼教组组长,教育部国培专家学前教育讲师团成员王冰,王教授您好。

王冰:您好,大家好。

 主持人:您参加第五届中国幼教年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冰:中国幼教年会今年是第五届,也可以说是第五次。

我觉得有这样几点感受:

第一,感觉到很震撼。会议的规模18000多人,规模之大,使我们震撼。来做分享的嘉宾之多,也使我们很震撼,其中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外嘉宾来分享,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内的分享嘉宾也在200多人,分布在33个分会场,这一盛大的学前教育盛会,我感到很震撼。

主持人:您举得这样的一场年会对幼教行业有什么影响?

王冰:影响不言而喻,非常之广泛,非常之重要,尤其是中共中央在11月15号又颁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到今天才半个月。

那我们在这样一个时间、时段、一个时期来召开这样一个会议,那肯定会对我们深化学前教育的改革,规范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或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来自山东,可以说是文化的故乡。您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您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在学前教育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冰:中华文化是以齐鲁文化为核心,中华56个民族共同着中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责任把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是怎样来弘扬中华文化;第二是怎么来传承中华文化;第三点才是创新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政府的倡导或幼教机构的组织来进行弘扬。其实弘扬的核心是传承,传承才能更好地去弘扬。那传承中华文化就是把中华文化当中的最优秀的、典型的、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民间约定俗成的一些优秀的中华文化的精品,将它筛选出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影响或是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它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比如中华文化有很多的非常经典的,甚至全民族的耳濡目染的京剧,而京剧作为民族艺术的一个曲目曲牌,不仅体现在艺术,而在中华民族,它是我们的国粹,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幼儿的阶段,传承的同时就弘扬了京剧艺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班我们可以让孩子去感知京剧,去了解京剧当中的身段、服装、念白、不同的曲式。

中班就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京剧,通过体验可以更深入地去理解和了解京剧当中的文化以及京剧当中所蕴含的民族风、民族情和民族味。

大班的阶段可以让孩子去学唱京剧,我们叫践行中华文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小班的感知、中班的体验和大班的践行,其实我们都做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教育当中的意义,包括您举了京剧这样一个形式,京剧是传统文化当中其中的一个形式,那它的精神和内核是什么?

王冰: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一个品牌品种,一个门类,它和中华戏剧作为一大类,它是属于能够影响整个中华56个民族的曲目。那它最核心的一点,首先它具有包容性,它是对中华56个民族的包容性,里边所涵盖和存在的内涵其实有民族的基因和民族的欣赏习惯,它具有包容性。

另一个,它具有凝聚性。京剧毕竟融汇了各地戏种的精华部分才演变成今天的京剧。其实京剧应是百戏之全,百戏之大,百戏之深,所以其核心价值是当你听到京剧,无论是在祖国的哪一个位置,甚至走到五湖四海到国外去,那就是中国人在用,中国人在唱,是中国人的剧,所以它的核心是中国的剧,是中国人的剧。

主持人:所以我们让孩子从小,包括您提到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就开始学习京剧,我们如何把您提到的包容性,当然它里边还有很多的品格,比如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精神内涵让孩子内化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王冰:怎么让孩子在他们心目当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其实是多方面的。在传承和发扬当中还可以做和其他艺术相关的东西,比如京剧服饰就和中华服饰连在一起了,京剧脸谱也和面具联系起来了,陕北凤翔的面具上有灰红的颜色,五谷丰登的造型,它凝聚的不仅是一个脸谱的问题,它凝聚的是中国的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

京剧是百戏之全,它也不是唯一,所以它的传承与发杨可以更好地引导、引领或推动和促进其他中华文化的传播。

 主持人:所以您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形式在学前教育的体现,那您认为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未来将是什么样的方向?

王冰:我们的记者老师很有水平,其实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这里交流其实也是一家之言。

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面临着很多问题,中国幼儿园课程也走过了120年的历史,在这120年历史当中,其实幼儿园的课程既有中国文化的问题,又有一个吸收国际先进课程理念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国际上大家比较认同的福禄贝尔课程、蒙台梭利课程、瑞吉欧的课程、华德福的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对我国的课程改革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一些幼儿教育家也提出一些课程,像陶行知的生活课程,陈鹤琴的大自然课程,还有张雪门的行为课程到社会课程,也包括当代课程的变化,从分科到现在的主题课程。

其实,我认为课程发展越来越走向,第一是融合,融合是课程发展的趋势,它融合了各种课程形式,融合了各种课程内容。第二是整合,课程发展肯定是整合,第三,我认为课程还是一个生态,我们不能把课程当做一个,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木乃伊式”的课程,“兵马俑式”的课程,“罐头式”课程,就像超市里的商品在柜台上摆着。课程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课程应该是生态的,活态的,动态的,任何一个课程它不会适合每一所幼儿园,每一所幼儿园在使用一种课程之后都要原本化、本土化、地域化,符合自己孩子发展的课程。那我觉得还是再重申一句,未来课程发展的趋势肯定是整合的、融合的、生态的课程。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教授的分享,王教授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体现以及幼儿园课程未来的生态;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重要性以及意义。

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真正内化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尊重,那只有回归传统,才能走向未来,感谢王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