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访谈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
主持人:您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工作了十四年之久,可以说非常专业和权威,请问当时为什么会开设学位教育制度?
王立生:从80年代开始建立正式的学位制度,这个学位条例是教育领域第一部法律性的文件,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学位制度,应该说是建国以后,我们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包括研究生教育这个层面上。那个时候,我们的学位制度怎么建立?当时就有一种意见是考虑是不是建立苏联式的学位制度,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建国之后,我们要建立新中国的学位制度,所以我们跟苏联交流的比较多,所以学苏联的模式,各个领域都在学苏联模式,那个时候有一种意见,就是要建立这种。
但是后来,经过大家的反复的讨论之后,觉得也不是很适合我们。
主持人:后来实施的学位教育制度,是参考了什么样的一种方式?
王立生:实际上80年代建立的中国的学位制度,主要的还是参考了欧美国家的学位体系,例如我们学士、硕士、博士,但是我们并不是完全照办他们的。实际上从我们学位的管理上,质量保障上,人才培养上包括师资队伍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在我们整个制度的大背景下来建立的,所以它带有很强烈的一些中国的特色。
主持人:学位制度对高等教育它起着什么样的长足的作用呢?
王立生:学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就像我们过去没有学位制度之前,你上大学毕业之后,要有一个毕业证书,过去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不发达的时候,主要就是本科教育,后来随着我们高等教育不断的发展,我们本身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地的迫切,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但是我们最早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培养能力是不足的,比如说像50年代的时候,建国初期我们很多的培养,包括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苏联专家帮助我们来培养的,在后来我们建立了学位制度之后,我们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国家也非常重视,因为我们迫切需要,硕士、博士这样高层次的人才,没有这样一套制度的话,你人才培养会受到影响,所以建立学位制度变成了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主持人:我们回头来看,当时学位教育制度对今天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王立生:应该说这些年通过学位制度的建立,以及我们制度本身不断地完善和质量保障的水平,和能力不断地提升。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实际上取得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从我们建国初期的培养能力严重不足,到我们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培养能力依然是不足的,所以我们大量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我们大量都是采取派遣留学生的方式,也就是把学生派到国外去,所以那个时候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的,那么应该说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们才有底气讲,我们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是立足于国内。
因为我们国内的研究生规模在一年一年的扩大,我们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措施,也都不断地改进,所以我们的研究生的规模现在越来越大。所以按照从规模上讲,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了。
主持人:有一种舆论说,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下降,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说法呢?
王立生:我始终认为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标准,而且质量永远是适合的就是好的,不是说人家那个东西这个质量高拿来之后,就一定是适合我们的,适合我们的就是好的,这是看待质量一个不同的纬度,专家都有各自的一些纬度。简单的说,这些年中国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一些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所有这些事情都需要人去干,尤其是从科技的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我们对高层次人才支撑的这些发展,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看看国家现在几个重大的工程、重大的项目、重大的科技上的突破,看看那些团队、那些人才,尤其是我们涉及到国防、军工像这方面的,主要还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这本身就说明了质量,我们的培养如果是一塌糊涂没有质量的话,那么我们怎么取得现在的成就?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
主持人:国家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鼓励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去办学,这期间学位制度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能够满足目前的这样的一个发展状态吗?
王立生:实际上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我们采取多种方式。一方面我们高层次人才立足于国内培养,但是我们也并不放弃其他的渠道的培养,包括现在派遣的留学生我们每年还在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同时还是一种民间的交流。学生到那边去学习,带去了中国的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同时他也在学习其他的文化和优点带回来,也就是多文化的交流本身显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现在中外合资办学,也是我们的一个人才培养的渠道。随着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主体也多元化,这个时候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所以我们开始通过合资办学的方式,把这样的一些教育的理念、模式,就把它引入到中国来,就是填补了一些空白。
主持人: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高等院校的双一流建设,目前双一流建设发展到什么程度呢?
王立生:双一流建设,这是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当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实际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们国家现在整体的发展的程度,因为我们现在由大变强,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领域当中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比985、211,双一流建设层次就更高了。
主持人:如何评价双一流建设的学校,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王立生:按照总体的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的要求,现在都要去制定这样的评价办法,文件当中只是确定一些大的原则,比如要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动态管理,但是现在具体的评价的办法现在还在研究、制定。现在评价的问题也很敏感,因为评价就是指挥棒,大家现在已经开始在建设了,指挥棒指在什么地方现在大家还不清楚,所以大家都特别关注这个话题。
主持人:大多数普通的高等院校是否有可能创建双一流学校?
王立生:实际上双一流对中央推动双一流建设,或者提出这样的一个战略任务,应该从广泛的范围去理解。我们不仅仅要通过一套办法、一套程序去选出一部分高校和一部分学科,国家用专项的经费然后去支持他们,让他们跑得越快越好,实际上双一流建设是我们在高等教育当中一个引领性的工程,也是示范性的一项工作,希望我们这些学校能够带动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主持人:客观上是存在着这样一个理念,那实际上落实的过程中,是否会导致名校越来越好,高等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呢?
王立生:现在是有这样一种说法,但是我觉得应该去正确的处理这些,比如说现在有发展比较好的学校,还有很多对口支援,实际上这些学校它走得比较快,发展得比较好,它回过头要带动我们比较后进的几个学校,从发展层次水平上肯定是有不同的,我们不可能所有的高校都是同步去发展,所以学校有层次这也是很正常的。
主持人:您最近在做学科评估方面的研究,这个对双一流的建设以及普通高校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王立生:在双一流建设这几个文件里边已经明确,学科建设是基础,实际上我们这些年通过推动学科建设,带动我们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的,那么在这个方面,学位中心我们自主开展了一项工作,就是学科评估,因为我们一直是觉得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础。另外,我们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更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上,所以好的学校不见得所有的学科都很好,差一点的学校不见得所有的学科都差,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北大清华,从我们这几轮的学科评估评下来也是这样,北大清华也不可能是所有学科都是全国排到第一。
现在,我们通过抓学科的评价去助推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个初衷。所以学科评估从我们2002年开始,一直做到现在的第四轮,已经建立起了这样一个非常好评价的品牌,因为它本身又不是政府性的,不是强制性的,是自愿参加的,而且还是免费参加的。学位中心是一个自收自支单位,我们自己用其他项目挣的钱来支撑这个项目,所以现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从去年年底公布了评估的结果之后,发挥了很好的这种社会效应。不管是从领导以及到各级领导,以及到高等学校,包括到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主持人:学科评估对高等教育可以说起到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未来对高等教育您有什么样的期许?
王立生:我想现在因为双一流建设已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双一流建设也是一个三步走的目标,到每一步的时候我们要实现有多少,我们的大学要进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什么时候我们要进入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这都已经有这样的时间表,所以这些实际上已经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定出了这样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现在的任务就是,怎么把我们这些建设方案落实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一些矛盾问题,因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是基础,但是整个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又不仅仅是学科,围绕着学科建设又涉及到大量的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人的管理、钱的管理、科技成果的管理、人才的评价等等这些。因此双一流的建设应该说是一个中国高等教育现在加快发展,走向世界一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主持人:王主任从非常具体的点给我们阐述了未来高等教育它的一个方向,作为资深的教育官员和教育学者王主任从80年代的留学生派遣到2018年我们双一流建设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梳理了40年中国教育改革对外开放的这样的一些成绩,同时也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进行了一些展望,我们也期望着高等教育在发展规模的同时,能够不断地提升质量,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谢谢!
监制:曾瑞鑫
策划:王晓霞
主持人:王晓霞
摄像 :刘昌 唐超 李思宁
责任编辑:吴雨航
剪辑:刘蕾 田蔓菁
节目包装:王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