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树德实验中学《熊猫课程》 实现学生由“达”到“成”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程玉铭 | 时间: 2019-01-04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4日讯(程玉铭)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长期以来以其优异的学生成绩和各类荣誉,被家长、学生、以及社会视为优质学校。而对于学校本身而言,在“达”到育人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成”材、教师“成”长、教育理念“成”熟。学校参加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国际理解课《熊猫课程》以来,以“树德节”贯穿四季、以迎送寄寓深情、重识故土。

image.png

以历史文化为坐标 识成都“骄傲”

《熊猫课程》是一套具有浓郁人文气息和厚重地方历史色彩的课程,作为青羊区对外交流项目《熊猫课程》的代表学校,树德实验中学在青羊区社科院的指导下编撰了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并符合学校学情的教材《熊猫课程》历史分册。

image.png

“我们将本书定义为‘成都坐标·成都骄傲’。‘骄傲’是形而上的目标,‘坐标’是具体可感的载体。因而,该书容纳了从先秦至民国十三位与成都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树德实验中学校长易永伦介绍,学校不仅仅局限于这十几位蜀地先贤,还以他们为切口,串入了成都文化和中国历史。

树德实验中学编写的《熊猫课程》历史分册,以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精彩片段、成都坐标、交流探究划分为五大板块,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成都历史、了解成都文化、感受成都魅力。为了结合教师课程,形成与教材互补,前三大板块设计之初基于教师可开发的角度,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可读性,从人物、历史、文化三个层次多层面的剖析了成都文化乃至中国历史。“成都坐标”环节空间时间串联,介绍了相关的历史遗迹,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城市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交流探究”板块是让同学们在交流走访之余亲自动手体验,在实践上体会到成都文化的魅力。

挖掘教材特色课程 发挥教师风采特长

教材要升华为课程,需要教材引领、社会文化、教师开发、学生融入四方的共同作用。撰写教材时,树德实验中学的编委们在教材中提供了诸多的可阅读“点”,为学生留下了可供思考的“白”。教师在这些“点”和“白”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课程方向以及钻研方向进行组合式教学,让老师根据自身特长来选点,从而开设不同类型、形式丰富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教科室主任、语文教师卢健创设了群文阅读课《建筑之美——说明的实与虚》。卢健从《熊猫课程》历史分册的部分章节选点,结合关于工程建筑,进行形而下的关注,就建筑背后的文化进行阐释。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彭睿创设了文化讲座课《城市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彭睿从部分章节选点,将城市的发展影响文学的通俗化作为核心,深入浅出阐释文化变迁史。学校历史教研组组长周雪设计历史课《三个女人的风花雪月——清末民初社会习俗的演变》,从《熊猫课程》历史分册中选点,以三位女性在历史剧变时期的命运经历,展现时代风貌。真正实现了教材编撰时所追求的“大文化、大历史、小切口”。

image.png

由于课程设计独特、教材使用合理、学生摄入有效,得到了不同层次与层面的认可,卢健老师的课经过选拔,在全国第二届群文阅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彭睿老师的课多次向香港中文大赛优秀学生、东南亚华侨子女、周边区域师生等展示,并在2018年末赴台湾地区作文化交流;周雪老师的课已成为成都市优秀历史课例,并被中学学科网选中,作为该网的重要视频素材。

赴港交流学习 宣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在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将教育视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熊猫课程》历史分册一书中的“成都坐标”板块将学生的视野从教材中带领到生活中。让课堂的“达”递进为实践的“成”。在开发实施课程时,树德实验中学的编委和具体授课的老师还同时在思考、策划、实施,总结丰富的师生活动。

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加强《熊猫课程》的推广与传播,树德实验中学师生代表于2018年11月11日赴香港裘锦秋中学交流学习。学校师生参观了香港博物馆,聆听香港故事之余拓展和延伸了成都文化。在树德学生体验香港裘锦秋中学课程同时,学校老师把《熊猫课程》带到了裘锦秋中学的课堂,课程流畅自然,浅显易懂,香港学生随着设计的步骤步步深入,不仅从人文景观而且从深入的文学角度对成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image.png

每当《熊猫课程》在香港师生面前呈现、翻阅,均传递出了成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自信,展现出了成都青羊教师的探索与智慧、思想与功底。无论是在学校课程的开发利用和实施上,还是在与香港学校的文化交流中,对方看到的不仅是课程的呈现,更是教育理念的绽放。

“在‘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中,‘文化自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教材和据此开发的课程,就是要将这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再进一步细化为对生于兹、长于兹的一方热土的文化自豪,爱祖国和民族始于爱家乡和家乡的先贤。”校长易永伦表示,树德实验人深知无论是《熊猫课程》历史分册,还是《熊猫课程》这一课程体系都与经典教材、部编课程相去甚远。但学校确实在“经典”、“部编”之外寻求一条更符合自己城市、自身文化、自家学生和老师自己的多元发展道路。坚信这条道路在实现兴趣培养、性格养成等方面也有补益于经典教材、部编课程之处;在实现学生由单一学科到学科整合、由书本中学习到生活中探寻的进步,从而实现学校提出的化“达”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