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实小西区:《熊猫课程》为国际理解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罗凤妮 | 时间: 2019-01-04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4日讯(罗凤妮)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通过青羊模式探索国际理解教育,加深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结合青羊区教育局《熊猫课程》推进计划及相关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自主体验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及文化自信。

image.png

依托《熊猫课程》 促进多元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018年10月,实小西区英语教研组在充分利用区级课程资料和前期《熊猫课程》系列教研活动的基础上,依托Britannica School(大英百科中小学在线版教育资源),重点研讨融合《熊猫课程》的小学英语课堂实践并进行微课录制。

image.png

实小西区英语组冷惟伊老师面向五年级学生,在学校计算机教室执教了一节内容为Chapter Ⅲ-Face Painting(第三章画•川剧)的《熊猫课程》--Panda Course:Culture of the Sichuan Opera(《熊猫课程》川剧分册)。课前,学生通过完成预学单,针对川剧脸谱中曹操、关羽以及窦尔敦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给脸谱着色,对川剧脸谱有了大致了解。课上,通过熊猫“亲阳”导入话题,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1 Classmates中描述人物性格的语言点融入对川剧脸谱相关人物的英语表达中,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堂内,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登录Britannica School等网站查询单词、视频、故事背景等有效信息,从而进行小组整合,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完成助学单并与班级同学分享。课后,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固学单,将自己喜爱的形象(人物、动物、卡通……)绘制成特色脸谱,同时写下英语介绍小短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image.png

在《熊猫课程》的实施中,实小西区英语组的Vivi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入成都茶文化的世界,体验如何品一杯地道的成都盖碗茶。同学们在Vivi老师的带领下仔细观察了盖碗茶杯的组成部分,并讨论了盖、碗、托三个部分的寓意;在了解“三才碗”的文化后,Vivi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Warmingthecup温杯、Placingthetealeaves置茶(落英缤纷玉杯里,像似仙女散花来)、Pouringwater冲茶(凤凰三点头)、Stirringthetea拂茶(香叶翻腾百媚生)、Smellingthetea闻茶(杯里清香浮清趣 )、Enjoyingthetea品茶(舌端甘苦人生底 )的6个步骤,并让同学们切身体验了一番。Vivi老师编的方言段子让同学们生动地感受了成都人喝盖碗茶的习俗,以及在妙趣横生的“摆龙门阵”过程中,切身体验成都的“慢”、成都的“安逸”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image.png

此外,实小西区还开展了英语组国际化《熊猫课程》系列教研之天地悠悠一草堂--蜀地诗歌文化(Panda Course—Culture of Poetry),实小西区刘欣茹老师在学校美术教室,带领六年级的同学们“走进”位于浣花溪畔有着成都诗歌文化圣地之称的杜甫草堂,感受诗圣杜甫在寓居草堂时期写下的诗歌;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六年级的同学们利用自己的跨学科知识,尝试着翻译《春夜喜雨》;在翻译热身后,刘老师带领同学们打开了杜甫诗词中英文欣赏盛宴,让同学们阅读已经翻译出来的杜甫名诗句,根据这些诗句,找出教室里对应的杜甫草堂配图,再根据英文和配图,想一想对应的中文原诗是什么,孩子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大胆猜想。在“我是诗人”环节,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杜甫诗歌,走到对应的草堂背景之下,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杜甫,面对此情此景,摇扇踱步,吟出千古名句。

“在实践《熊猫课程》、传播天府文化之余,促进了文化、语言、网络等多元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达到了学科优势互补。”校长向尧表示,实小西区老师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不定期的教育国际化主题研讨活动,探讨出框架更稳固,也更为成熟的课型,在此过程中达到师生共同提升,互助成长的目的。

陶艺教育入香江 诠释“为了生命的美好”

陶瓷艺术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以陶瓷艺术为依托,实小西区特意开设了陶瓷艺课程,并成立了瓷艺社团,成为实小西区分校学生对传统艺术欣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师生代表在参加“《熊猫课程》进香江”活动时,也将陶瓷艺课程带到了香港。

image.png

“作为陶瓷艺术发源地,陶瓷艺是中国灿烂文化演进历程的见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所以,陶瓷艺课程开设的最初点是承载起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陶冶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校长向尧介绍,陶艺教学必须与情操的陶冶、文化的修养、生活的美学、科技的探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玩陶泥的过程中逐渐有思想、有文化、有审美、有情感、有合作。在陶泥与生活和自然发生的连接中,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逐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欣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向尧表示,陶瓷艺是人们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纸上得来终觉浅”,仅仅通过美术欣赏课去了解陶瓷艺术,感触绝不深刻。只有当学生亲自去动手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一块黄泥通过自己在揉、捏、刻、画、干燥、装饰、上釉、烧成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一个美丽的作品时,学生的心才会随着变化,审美的情趣也会慢慢开始萌发。所以在陶艺课上,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对陶土创造的体验中去。在学生亲闻陶土的气息中,在学生揉打陶土的过程中,感受泥土的芳香、大自然的亲切,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从而激发出学生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因此,体验才能够给学生带来对泥土的浓厚的情感,才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在瓷艺室里,同学们先后创作出“浅浮雕瓷版画--古镇”系列作品,“寻密百草员”树叶拓印瓷盘作品,“三味书屋---古陶汉字创意”作品,“游动的海底”系列作品,“海之树”装置艺术作品,青花花瓶作品,彩绘瓷盘作品,瓷娃娃作品,风铃作品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实小西区“为了生命的美好”的办学理念,丰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路径。

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传播天府文化

2018年11月,作为成都市国际化窗口学校,实验小学西区分校参加青羊区教育局“《熊猫课程》进香江”交流活动走进香港,进行为期四天的蓉港交流,除了学习观摩香港的学校教育、风土人情,更多的是学校用自己的方式宣扬以《熊猫课程》为轴心的成都文化。交流活动中,实小西区的同学们带上各自的绝活展演了一场富有“成都风情”的快闪节目;实小西区老师执教的“成都美食和熊猫”,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香港的同学了解了成都的美景和美食……

image.png

参加活动的同学表示,“《熊猫课程》进香江”,让自己了解了香港的文化,也让香港的师生们感受到《熊猫课程》的魅力,感受到四川文化的魅力。

“以《熊猫课程》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是很有深入研究和推广必要的。”校长向尧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每个区域、地方又有自身珍贵而特别的文化底蕴和风俗。区域间的文化学习能够增进炎黄子孙的友谊,提升民族自豪感,进而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他强调,学校的发展要重视友好学校的结对和定期交流,特别是文化差异大的国际化学校的结对交流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