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少城小学《熊猫课程》 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连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罗凤妮 | 时间: 2019-01-04 | 责编: 闫景臻

中国网1月4日讯(罗凤妮)熊猫是成都文化的象征,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途径。成都市少城小学以“川剧文化”为主题开发的中英双语《熊猫课程》川剧分册,作为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溯找回未来文化的根基。在新人文教育发展理念下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现实与未来的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image.png

借助《熊猫课程》编写契机 创新校本课程的国际理解

少城小学借助青羊区《熊猫课程》川剧分册编写契机,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校本课程的国际理解。自2017年3月以来,开始以《熊猫课程》为教材,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线上熊猫课程双师教学”。以线上外教英语教学为主,线下中教配合为辅,一共进行了80节课,涉及“生、旦、净、末、丑”,“川剧变脸”、“喷火”、“顶油灯”、“杜甫草堂与武侯祠”、“非遗文化清音”、“四川小吃”、“书法”、“象棋文化”、“民俗游戏”等10多个《熊猫课程》教育主题。通过各节课的学习与体验,帮助学生体会四川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引导学生宣传四川文化,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以达到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最终培养爱四川、爱成都、熟悉四川文化、植根本土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image.png

2017年12月,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青羊区教育局和市教科院承办的“Learning by Doing--国际理解教育的青羊模式探索暨熊猫课程发布会”成功召开。在当天下午的课堂展示环节,少城小学青年教师罗方方代表青羊区以《Face changing says》为主题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国际理解课。该课以四川独具特色的大熊猫代表Po为主线,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独具魅力的川剧文化特技--变脸。课堂上,学生们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开展学习活动。

川剧变脸大师走进课堂,带来了精彩的现场表演;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Po带着全体师生感受了川剧变脸的基本技巧,了解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情绪与性格。加拿大籍教师Allan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成了中外教双师在线、实时交互的现代课堂。Allan老师通过视频连线与师生一道学习了川剧变脸知识,了解了四川的传统文化,并向现场师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面具特点,让大家体会到不同地域面具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师生们进一步懂得了“国际理解”就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也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

image.png

注重国际理解教育 世界才是孩子们真正的课堂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少城小学注重学生潜能和才智的开发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校以“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提供适合每一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生活里,课堂是孩子们的世界,但是我们认为世界才是孩子们真正的课堂,所以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是我们的育人目标。”少城小学校长王婉介绍,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校本课程的国际理解,以“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作为《熊猫课程》川剧分册的开发和设计出发点,立足课程,撬动变革,作为学校在向着未来学校进化中的重要抓手和按钮。加入《熊猫课程》的开发后,结合课程、信息技术和评价的全过程探索,建立起更多的连接点,以课程为引领,带领学校迈向未来。

在《熊猫课程》川剧分册中就充分展现了少城小学在国际理解课程探究过程中的成效。课堂学习中,融入了情景式学习、远程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线上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还融入了多种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让学生对川剧变脸的一些常识有基本的感知,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学会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开展学习活动。在未来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是必然和必要的途径,在《熊猫课程》川剧分册的课程实践中,学校采用远程连线的互动课堂方式,将远在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连接起来。

在熊猫课堂中,远程连线互动授课方式已经形成了少城小学的常态,学生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与国外的小朋友和外籍教师进行对话,更多地形成对课程学习的共识。“新的课程将产生新的评价,在《熊猫课程》的评价中,不仅仅传递的是知识内容,更是不断革新的理念,课程体系中的评价方式是根据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还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评估。”副校长颜佳俊表示,在“熊猫课程”的教学中,少城小学主要试行了表现性评价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并激发起学生更多研究的兴趣和问题。

image.png

“现在的国际理解课程,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了解世界的层面上,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探寻,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让世界看到我们。”校长王婉表示,《熊猫课程》展示课在设计之初,学校就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契机,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可以多角度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将川剧变脸中的面具与同类文化现象(例如威尼斯的面具、非洲面具等)做简单比较,帮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面具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让学生对自身文化的渊源、发展、未来以及作用和地位有清醒认识后,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理解世界文化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多元文化要素”,体会到文化的传承性、可交流行、融合性等特征。

王婉介绍,《熊猫课程》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它强调了本地的一些特殊性和本地文化的特点。比如,由少城小学负责编写的川剧文化部分,就分别从看、画、演、听、赏等方面介绍了川剧的一些基础常识和深远影响,全方位展现了川剧的历史价值、人文情怀以及深远内涵。文化的形成源于生活,并代代相传。学生通过对经典川剧文化的欣赏和研读,可以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真善美的源头,并用生活化、虚拟化、节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走进《熊猫课程》川剧课堂探寻天府文化魅力

2018年11月,少城小学参加青羊区教育局“熊猫课程进香江”活动,在香港开展了为期5天的交流和学习。英语教师罗方方执教的《Face changing》一课从成都宽窄巷子、天府文化入手,逐渐引入独具特色的川剧变脸课程,香港的同学们称叹变脸的神奇魅力时也了解到不同脸谱颜色所代表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小组合作、共同呈现、亲自体验为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赋予不同性格的脸谱色彩,跟随变脸小师傅学习变脸的简单动作,课堂成了同学们欢乐的海洋,得到了蓉港两地听课领导、教师的高度赞扬。香港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相关负责人在评课时说,这是一节互动性非常强的国际理解课程,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大家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生动的课堂弥补了不同文化背景所带来的差异,呈现了相互理解、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理念,让香港孩子真正感觉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image.png

2018年12月5日,香港仁济医院陈耀星小学的师生们代表到少城小学进行“熊猫课程到香江”主题活动回访。香港师生与少城小学的同学们共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脸谱、书法课,期间还展开了一场“蓉港象棋友谊赛”。

“《熊猫课程》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读本的状态出现,它把区域文化、生活叙事及价值取向作为特色教育项目来推进,而川剧教材的具体内容体现着少城师生对川剧文化的理解,代表学校的教育理念。纵观古今、放眼世界,以熊猫的珍贵稀缺来比喻我们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学会审美、理解艺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王婉表示,世界是永远的课堂,课程创造无限可能,学习历史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我们的自信心和文化自尊,即使文化改变了,我们也有能力掌控它,让它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