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吕阳:从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看“自主选拔”的未来走向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18-12-25 | 责编: 段留芳

12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办、中国网教育频道承办、爱培优协办的2018中国教育家年会中国好教育盛典暨新高考中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考政策研究室主任吕阳教授分享了题为《从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看未来自主选拔的走向》,向大家介绍了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经验,并预测了未来自主选拔的走向与挑战。以下内容根据现场讲话整理而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校长,很高兴到这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先说题目,这是会议组织方给我出的命题作文,特别有意义,但我首先得做两点说明。

一是“浙江新高考经验分享”,现在说这个好像有点别扭。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大家有目共睹,给人普遍的感觉就是浙江高考改革失败了。我们团队成员身在高校的研究机构,完全没有参与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也没有接受过来自官方的任何课题,属于独立研究。过去我们提意见多、谈问题多,但是今天我希望对大家说一句话:浙江新高考改革并没有失败,确实浙江高考改革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也有很多非常好的成功经验,只是舆论多聚焦在问题,成功经验没能引起普遍关注,现在浙江官方似乎也不好意思多正面宣传,这其实不太公平。

浙江省为什么给人感觉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很强烈的对比,上海市跟浙江省同时进行高考改革,上海市似乎就没有出现很多问题。为什么?核心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一件事情上——浙江省的方案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选择意味着麻烦,选择越多麻烦越多。

浙江省在这方面应该说是非常彻底的,去年浙江省考试院拿出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的时候,前面有一句话:“我省作为国家率先试点高考综合改革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就增加学生选择而言,这话没有说错。浙江方案在这方面是做得是非常彻底的,远远超过包括上海在内的其他所有省市。浙江出现的大多数问题,都与给学生增加更多的选择权直接相关,包括逃离物理现象,上海同样有这个问题,只是由于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不同,浙江省给考生在考试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比上海提前一年半爆发,也比我们预计的提前爆发。今年的英语问题,也与给了学生在考试时间、考试次数更多的选择直接相关。

增加学生选择,在指导思想上没有问题,也是深化高考改革的方向。特别是考试科目改革,是这次新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浙江增加了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七选三,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意义非同寻常,历史将证明其价值。可惜其他所有省份都没有跟进,浙江孤军奋战,这是我感到最遗憾的。

第二点说明,自主选拔招生或者说自主招生,概念是非常含糊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今天要谈的是广义的自主选拔招生。从浙江新高考改革试点可以看出“自主选拔”的未来走向,高中校长们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不论你来自哪一个省份。

围绕自主选拔招生,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内容,是浙江在新高考以后,特别是2017年新高考落地以后发生的一些变化。第二个内容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浙江自主选拔招生的新情况

先说一下自主招生的概念,它实际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以在北京大学,它在分类的时候很明确,不叫自主招生,是自主选拔类,其中包括了狭义的自主招生。

狭义的自主招生,就是平时大家所指称的,是教育部给一些高水平大学特殊的权利,是招生计划的一种类型,名额是受限定的。狭义的自主招生前景怎么样?不需要打听什么内部消息,2014年的国务院文件里说得很清楚:“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后面还有一句话:“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但是广义上的自主招生,也就是自主选拔类招生,包括浙江省的三位一体,包括外省的综合评价招生,它的未来的走向怎么样,这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事情。我先说一下浙江所发生的情况。

2017年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落地,这里我列了两张表,左边的这一张显示了浙江省当年考分最高的10个学生分布的学校,分布到六个学校,其中镇海中学有五个,右边这一张是当年浙江省考上北大清华人数最多的学校,这两个表通常都具有高度重合性,上北大清华最多的学校进入分数排行榜也最多。但2017年出现了分离现象,除镇海中学在两个表里面都出现外,左边表上其他5所学校和右边表上其他9所学校没有一个是重叠的。像杭州二中、学军中学,考上北大清华人数仅次于镇海中学,但没有一个学生出现在全省的前10名。

再看一下当年浙江省普通批次的计划数,北京大学就只有理科实验班一个类投放计划12名,文科就没有投放计划。清华大学三个类,加起来一共招了9个人。北大清华当年在浙江省投放的名额加起来一共是21个人(这里说的都不包括北大医学部,他的招生代码是单独的)。那当年北大清华实际上在浙江省招了多少呢?350名!350名里在普通批次仅投放了21个人,这些计划到哪里去了呢?

看这个比例分布图,蓝色的是普通招生计划进来的,就21个人;灰色的是各式各样的,如自主招生、领军人才、博雅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等,全部加起来不到一半。然后出现了新冒出来的招生类型,红色部分,在2016年才对北大清华开放,2017年达到170名,已经接近录取人数一半了,这个就是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 是什么 ?

三位一体什么意思呢?依据三种成绩来录取学生。第一个是高考成绩,第二个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第三个是综合素质评价。许晶老师已经说起过了,浙江省比较普遍的就是“631”模式。高考成绩占6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

2017年浙江,北大在普通批次放了12个计划,但三位一体放了65个;清华在普通批次放了9个计划,三位一体放了105个。是不是北大清华地位特殊受到特殊照顾呢?不是,像浙江大学,三位一体有650个名额。再如复旦是200名,上海交大是300名。

到2018年,浙江省对省外开放三位一体的学校一共是8所,都是顶尖的高水平大学,北大、清华、复旦、上交,还有国科大、中科大,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8所学校三位一体名额是1014个,但是在普通高考里面仅有54个人。上海交通大学三位一体招305个,普通高考是15个;香港中文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普通批次里面一个都不放。省外高校三位一体的特点,就是面窄量广,目前仅开放了8所,但是量很大,已经成为他们招生的主体。

现在有个说法,靠裸分上清华北大非常困难。在浙江省现在已经到什么程度了呢?2018年的情况,考了全省50名也根本没指望进北大清华。前10名当然可以上北大清华,但进什么专业还由不得你。清华有两类,一个是文科实验班,一个是理科实验班,其中文科实验班要求的是全省前四名。北大也差不多,5个专业类里面有2个你进不去,特别是其中的工商管理类,除非状元和榜眼,否则都没戏。

省内高校则是另外一个情况,面很广,但量并不大。2018年,省内地方直属高校100来所(不包括浙江大学),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获得了三位一体的招生资格,遍布各种类型各个层次本科院校,如省重点高校中国美术学院、非重点本科院校浙江科技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温州肯恩大学、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还有民办本科院校等等都获得了三位一体的资格。2017年浙江省本科计划招生数是12万,三位一体是8000多,今年又增加了,但总体上比例还是不高的。浙江大学的三位一体名额是最多的,但占省内生源比例仍不超过四分之一。

“三位一体” 是重要的浙江经验

为什么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这么欢迎三位一体?浙江省从2011年开始试行三位一体,不断地扩张,什么原因呢?

大的来讲它符合改革方向,并且各个方面都普遍欢迎。

国务院文件里面确定五类十八项改革任务与措施,其中第五类里的第二项就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也就是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招生,和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是很相似的。

再是各个方面都普遍欢迎,三位一体招生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浙江经验,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基本评价是高校满意、学生满意、社会认可。高校满意,北大清华放这么多的计划就是证明,还有很多高水平大学也都希望加入三位一体。最难得的是社会认可,三位一体包括是高校自主进行的测评,社会对这方面的公平公正是特别担忧的,但是到现在为止,几乎实现了零投诉。从2011年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8年了,之前没有一个人投诉,到了今年才出现了一例投诉,这非常难得。

这方面我个人也深有体会。比如说浙江大学的三位一体招生,我们自己专业也招,我是亲身体会到的。全校上下如临大敌,严防死守,严防出现任何一点点的漏洞,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绝对的高压线,绝对碰不得。

今年浙江出现一个事情,某个高校的艺术类三位一体招生出现问题了,有题目泄露出去,有家长投诉。上下各方高度重视,公安机关迅速介入,很快查明这不是内部的问题,是外部的问题,是培训机构和考生勾结,把题目泄出来。很快相关人员被抓起来,这所高校也被取消了三位一体招生资格。处理非常迅速非常严厉。

从小的来讲,浙江志愿填报方式的变化加剧高校攀比录取分数,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新高考后,浙江省志愿填报方式发生变化,一是高校不分批次了,二是志原直接填报某学校某专业,各高校各专业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一些普通大学的优势专业有机会冒出来。如温州医科大学,一个在全国不知名、在我们省内也不是属于特别好的学校,但是它的眼视光医学这个专业特别强的。2017年的录取分数达到了648分,远远超过很多985高校,和C9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分数一样。到了2018年更是高达653分,比双一流高校最低录取分数高156分。

这样一来,一些名牌大学不太受考生欢迎的专业,录取分数会大幅度下降。录取分数是体现一所高校一个专业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标志,所有高校都是非常重视的,将一些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放到三位一体里招生,借此提高自己的录取分数,这是不健康的竞争,但很现实、很有效。

再一个事情就是物理问题。我们研究团队两年前就有预警报告,题目是“逃离物理——新高考现行选科规则下的理性选择”。新高考以前,浙江理科生也就是考物理的人数比例是63%。新高考后如果政策不变,选考物理人数,2017届将暴跌,2018届相对温和下降;2019届再次暴跌,2020届再次相对温和下降;2021届将第三次跳水,必破10%,不排除降到5%以内的可能性。而实际的情况比我们预测的更严重。如果按高考总分录取,很多理工科专业就会招到很多分数很高但没有物理基础的学生,促使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更倾向于三位一体。

当然,2017年底浙江出台了物理保障机制,随后教育部也调整了相关政策,以后这方面情况会好得多。

综合评价招生能走多远?

综合评价包括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我说过高校欢迎,学生欢迎,社会认可。但是还要补充一点,高校欢迎,名牌大学尤其欢迎;学生欢迎,名校高中学生尤其欢迎;社会认可,社会精英阶层尤其认可。所以它会有非常强烈的扩张冲动。

但是这件事情,不能走太快,不能过头。因为到目前为止,包括浙江三位一体在内的各省市综合评价招生,都远远没有成熟,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它成为了自主招生的替代品,两依据一参考变成了三依据,部分省市比如上海所谓依据学业水平成绩形同虚设,等等。

浙江以及后续很多省市普遍的问题,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高校没法使用,高校只好自已组织测评甚至考试,这方面上海做得比较好。自主招生过去搞联考,北约华约卓越联盟,学生不但对付高考还要对付联考,严重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国务院文件很明确,不得组织联考。联考取消了,很多高校自行组织考试,考生负担更重了。这不符合国务院文件精神,也肯定不是方向。国外大学比如美国的大学,有几个是自己组织考试的?

再一个是纯技术问题,目前综合评价招生的投档录取技术很不成熟,普遍只能搞顺序志愿。无论对高校还是对考生,顺序志愿都是很讨厌的,所以国务院文件里明确要求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但目前的平行志愿都有个致命伤,必须依据一个统一总分作为考生排队投档的依据。综合评价招生不可能有统一总分,所以必须放到提前批里搞顺序志愿。然后又带来第二个问题,为了保护优秀的学生,在提前批里再搞提前批,越搞越复杂,也与国务院文件要求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的精神不符。这有待于采用一种新的不依赖统一录取总分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这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在国外早已不是新技术,我们也已委托计算机专家编出初步程序,证明技术上完全可行。

这个技术问题不解决,综合评价招生就不可能走太远,所以它是深化高考改革绕不过去的一个关卡。但似乎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院对此并没有充分重视。今年浙江在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招生时试行了新的志愿填报方式,暂时称“优先录取志愿”,估计与重庆搞的“最小顺序志愿”差不多,可以称为“准平行志愿”。具体情况我还不太了解,但我有个担心,小范围推行问题不大,大面积铺开可能会有严重隐患,我们下一步准备建数学模型进行研究。

我认为,最终决定综合评价到底能走多远的,还不是以上这些教育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穷人的孩子怎么办?农村的孩子自么办?现在的综合评价招生,对农村孩子、穷人家的

孩子是很不利的。有网友说,城里的孩子,家里花了大价钱让他学会琴棋书画,这是素质;但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他会上山砍柴会下河捕鱼,这是不是素质?当然也是。但是这样的素质在我们目前的综合评价里面难以体现。就算中学作了记录,高校也难以使用。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综合评价就不能走得太远,也不应该走得太远,因为这涉及社会公平,如果走得太远一定会出大问题。这也是我们团队正在准备的第二份新高考改革预警报告的主要内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