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爱培优张金荣: 新高考背景下 ,中学优生培养策略思考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18-12-25 | 责编: 段留芳

12月11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办、中国网教育频道承办、爱培优协办的2018中国教育家年会中国好教育盛典暨新高考中学校长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院长张金荣,就《新高考背景下,中学优生培养策略思考》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向大家介绍了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和针对性培养优生的策略方案。以下内容根据现场讲话整理而来。

各位朋友下午好,听到各位专家、高校、中学的演讲,深有感受,在新高考背景下从高校的角度来讲是我们如何选拔人才,从中学的角度来讲是我们如何培养人才。今天在场的嘉宾有爱培优研究院的几位资深研究员,各个学科的集训队成员,因此今天的话题也将围绕着奥林匹克竞赛来展开。

有的孩子会吃不好,当然也会有的孩子吃不饱,那些吃不好的孩子怎么办?你对他有针对性的培养,补一补。吃不饱的孩子怎么办?引导他们超前学习,他们有这个能力,对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这个事情就是好的,我们要因人而异。

新高考改变的核心是多元录取

浙江大学的吕阳教授讲了浙江的数据,清北靠高考裸分录取的仅为个位数。我是2002年从山东考到北大的,当年全省第85名,这个成绩和名次放在去年已经考不上了。而且去年招生的总数相对于我之前考的那一年扩张了50%,当年清华北大在山东招不到200人,现在已经是超过300人了。

还有浙江的某一所学校,全校第一名,全省排133名,去了上海交大,他没有走自主选拔的方式他只能去上海交大,为什么?因为在去年浙江仅有27个裸分录取名额,这还不考虑专业选考因素。我们看看去了上海交大一个级别的复旦,有全省300多名的,有全省排1000多名的;而去了清华北大的,有排全省三四千名的。

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目前新高考改变的核心的方向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录取方式一定会多元化,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高考分数的权重在降低。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已经讲了很多,我就强调一点这次新高考改革的起点是非常高的,包括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难度也是最大的改革,这个起点是很高的。

多元录取,我们统计过进北大清华的有17种方式,已经有很多人通过这17种方式进到北大清华里面去了,比较主流的有高考高分、自主招生的,广义的自主招生包括综合评价、浙江的三位一体、专项计划,还有高水平运动队、艺术团等。

这是一组2018年的北大清华的自主选拔的数据,这个数据也有一定的导向性。稍微解读一下,北大清华的招生总数是6380人,入选是6481人,什么叫入选呢?就是已经拿到降分的优惠,或者是通过三位一体、保送等。你想考北大清华两所学校当中,你还没有录取,就有六千多个竞争对手拿到降分,这个大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综合评价占的数据是主流的。我们看到,自主招生不会是主流,吕阳教授讲的一点解决很多人的疑惑,自主招生不会成为主流,但是自主选拔一定会成为主流,全浙江省所有的高校从上到下,不光是省内高校,包括顶级的高校在浙江的招生,包括普通的一本高校,二本职高院校都是三位一体,自主选拔的面非常广。自主选拔中的综合评价(三位一体)会是更主流的方式,在各个省具体的体现可能不太一样,但是目前主流的还是631,从将来的数据来看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主流。

这是已经改革的省份清北录取情况的统计,浙江的数据还是很夸张的,但是这三年是在逐年降低的,明年是什么样的情况?现在不知道,大家可以预测。我们来看上海市,不要光讲清华北大,清华北大还是有一定的豁免权的,自主招生的5%的限制,它没有受到这个限制。所以我们看看复旦,上交这两所高校在上海的录取数据依然是很惊人的,高考的权重已经被极大弱化了,这也是高考改革的非常核心的方向。

那没有改革的省份的录取情况是什么样的? 以四川为例,清华北大在四川每年大概是录取230人左右,每年给出去的降分优惠,通过自主选拔的录取人数都超过了230人,都超过了想要录取的人数,江苏是一样的,降分的人数甚至远超计划数。

自主选拔的核心要素

自主选拔的核心指标是什么?总结下来就三项,一个是学科特长,一个是创新潜质,一个是综合素质优秀。我们讲综合素质优秀,王校长(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讲了很多,很多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但清华附中很多的经验也是很多地方学不了的,今天在场的没有几所,为什么呢?很多的因素决定的,我们有地,有房子,有老师,什么都不缺,什么都可以搞,但是在座的很多学校不行。再者,清华附中已经是脱贫致富到小康了,每年考几十个北大清华,核心的KPI指标完成差不多,可以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然而对很多学校来说,依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什么叫综合素质优秀啊?综合素质优秀跟你出生的学校是有莫大的关系,像清华附中这样的,每年考好几十个北大清华,我在清华附中排第十几名,综合素质一定会优秀。做个比喻,每一所中学就像一个储户,每一所大学就像一个银行,每一个高中在每所大学里面都有信用账户,每年去储值,高校给你一个信用,你储值方式就是你给它输送的人才,天津大学也是一样,天津大学如果对哪个学校说你是我的优质生源基地,一定是你每年给我送很多的优秀学生。

在大学的储蓄银行里,综合素质优秀是一个相对概念,你要放在一个人群样本里面,把这个人放在清华附中或者是人大附中这样的样本里面就证明他优秀,你什么证书都不用有,我在这个学校排第十名,你就是优秀。因此,综合素质优秀这个问题变成了最头部中学享受的条件,很多的普通学校享受不到。

对那些相对不是那种最顶级的中学来讲,你想突围,你想通过自主选拔的方式被选上,你想扩大你的名额靠什么?很大程度上要靠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最后落实到指标是什么?还是各种竞赛,比方说大家常见的五大学科竞赛。创新潜质目前最有含金量的几个比赛,青少年科创大赛,小小发明家还有中小学生电脑创新设计大赛,但是我们很多学校同样也搞不了。

五大学科竞赛每年会有4万左右的奖项产出,国一国二国三,以及省一省二省三,但是这些奖供不应求,所有的高校自主选拔时都想要,不管是顶级高校,做自主招生的,做综合评价的高校都想要这些人,去年省一等奖的总数还是7700左右,今年就增长变成了8800,增加了很多省级一等奖,决赛基本上是北大清华去挑,先挑完其他的高校再挑。

新高考格局在改变,选拔方式在改变,选拔标准在改变,因而策略也要相应的改变,如果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改变,调整策略,一批原本很强的高中也是会受影响的。

新高考改革暴露出的难点

自主选拔有一个前提是你需要过初审关,有竞赛奖项的非常容易过初审,不管你通过什么方式过初审,过了初审只是拿到面试的资格,最终决定你能否拿到降分优惠和多少降分优惠的,是你笔面试的成绩。我们现在不搞笔面试现实吗?靠写一个推荐信来录取学生吗?不可能。所以笔面试的结果是什么?高考的选拔度在下降,笔面试的难度在上升,海水涉及到大量学科竞赛的知识。

这是2018年清华的自主选拔笔试题,高中物理知识这怎么解?这就是竞赛知识,你没有什么竞赛的话,让没有经历过的孩子一下子做这样的题怎么办?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可能博雅领军考试100分满分都是全国最好的孩子考,先筛选材料,筛选出来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他们考的成绩是平均分只有40分,选拔区分度非常大。在三位一体或者综合评价里,下一步笔试面试的难度有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北大清华的,提升以后导致什么结果呢?有可能你的30分的校考成绩,平均分会控制在10多分左右,这样就把那些拔尖的孩子区分开来。

当然,新高考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之前吕阳教授提的问题很好,农村孩子的教育怎么办?清华北大每年会拿出不低于2%的名额给边远地区、国家贫困县做高校专项计划,三大专项计划加在一起,清北的农村孩子录取比例已经达到了10%。所以,我们不要悲观,要看到国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

何为教育公平? 我认为公平不是平均,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公平永远是相对的,对一部分公平了就会对另外一部分不公平,我打个比喻,以赛跑为例,我们搞一个百米赛跑,但是有人天生起点都不同,有人从1000米外起跑,有人从5米外起跑,快要撞线了,不能说等一等,跑得快等等跑得慢的,这不是公平,这是平均。

什么叫公平?公平应该是从起跑线上公平,让大家都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谁有本事谁跑得快。教育公平的核心,应该是起点上教育资源的均衡,让每个孩子都有相同的起跑条件,剩下的才是靠天赋。因此,为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爱培优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我们”珍珠计划”就是干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