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小学 >

青岛立新小学:装下"整个世界"的教室

来源: 中国教师报 | 作者: ​褚清源 | 时间: 2018-12-19 | 责编: 曾瑞鑫

从儿童立场出发,一所小学改革的切入点可以有多少种可能?

山东省青岛市立新小学的探索给出了新启示。从教室空间改造开始,立新小学开放所有空间,让空间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超大空间的教室中过一种有德性、有诗意、有习得、有快乐的童年生活。

客观来说,在学校空间的改造和利用上,一些教育人似乎还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校长王剑平任职之初,一直思考如何把空间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如何最大限度实现教育空间的多目的性和多功能性,如何让空间更直观地表达学校的教育立场。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只有从教室开始,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新的'学习共同体'创造。"佐藤学这一主张让王剑平的空间改造之旅有了注脚。

教室不仅为正式学习而存在,也要更好地支持非正式学习。于是,立新小学开始打开每一间教室,从教室空间改造着手,以"开放"为设计思路,循着"让教室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创建最美教室"的目标重建教室。

2014年3月,立新小学的教室空间改造开始了第一步的拆墙行动。学校先是将两个60平方米的教室打通,建成融图书阅览、多媒体浏览、休闲活动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室。这样的教室打破了原先上课与活动隔离的模式。教室后面的活动区摆着造型各异的凳子、垫子,也有供学生放置学习和生活用品的物品箱;教室墙壁设置了学生作品的粘贴板、活动展示区和涂鸦区,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展示空间。教室里的"一板、一墙、一角落"都成为课程的延伸。此外,他们还将教师工作区设在教室一角,学生的学习生活、包班教师日常的言谈举止都相互可见,缩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

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被赋予了课程的"影子":英语单词"跑"到了学生的书包橱上;扎板上的"大卫,我可以"主题板块是学生关于"遵守"与"不遵守"的规则约定;"认识时间"延伸到了两个窗户之间的狭窄区域,学生在这里学会作息;就连教室地板也被学生设计的"生字龙卷风"游戏占据了……

按照王剑平的解释,超大空间的教室至少满足了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学习资源触手可及的需求,二是游戏式参与体验的需求,三是课堂之外自主发展的需求。"改造后的教室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王剑平说,"当然,这种复合型教室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最开始都会不习惯,设立复合型教室起到了一种过渡作用。"

随后,学校又从改变桌椅摆放形式入手,打破过去排排坐模式,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自由组合桌椅,教室里没有了高高在上的教师和讲台,学生开始有了更多与小组或团队成员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有了更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空间。

立新小学改造教室空间的初衷是让教室真正成为学生的生长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学校组织教师围绕"如何让教室为课程服务""如何在课程、活动设计中真正坚持儿童立场"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组织课堂观察指导。通过空间改造引导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唤醒教师读懂儿童、与儿童共同生活的觉知力。

记者观察到,教室里的超大空间让学生更容易解放自己的身体。在绘本学习中,教师通常会带学生在教室的U形活动区域进行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学习,融合教育戏剧的元素,进行定格照相机、传声筒等小游戏,让学生全身心融入情境,自由、自主、自信地把对绘本的理解用肢体表达出来;数学课上,学生把刚学习的数学列表画在墙上;美术课上,学生在涂鸦墙大胆创作。课下,学生可以在涂鸦墙上随意涂画释放心理压力,也可以在休闲区的沙发上与教师或同学分享新鲜事。尤其是教室里的"读书吧",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角落,课间、午间、课后都会不自觉地在这里阅读。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教室空间改造完成后,我们期待的师生间、生生间新型互动关系并未自然形成。"谈到整个改造过程王剑平说,"起初的情形是教室变大了,功能区域划分了,但教师依旧高高在上,电脑操控台管理整个课堂的状态没有变,为学生专设的涂鸦墙有时甚至被严格控制使用。消除观念围墙和心灵围墙比推倒物理围墙更艰难。"

空间的改造始于教室,但没有止于教室。立新小学改造的第二个空间是阅览室。在王剑平看来,阅读是发展儿童的培根工程。如果学校只能选择做好一件事,这件事一定是阅读。

他们把早期规划的阅览室从原来的行政楼搬到距离学生最近的教学楼,并将教学楼一层的两间综合教室打通,改造成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学生开放阅读空间,命名"1号教室"。

"1号教室"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学生阅读空间,午间阅读课因此应运而生,每天中午由专职教师为不同班级轮流上阅读课。因为有了"1号教室",每学年的休业式也变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休业课程,诞生了加勒比海盗的寻宝之旅、哪吒闹海的四班兵器、睡衣读书会等创意无限的学生活动。

从"1号教室"出发,立新小学为教师改造了一个集开会、教研、读书分享的场所,这里被命名为"2号教室"。"2号教室"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的栖息地,旨在营造一个温馨、开放、共享的成长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改思想、知识、方法的消费者和提供者。

你一定很好奇,立新小学有"3号教室"吗?有!"3号教室"指向家长,是专门为家长设置的空间。2015年3月,学校通过信函的方式招募"3号教室"家长讲师团、"膳食委员会义工""1号教室义工""3D护眼中心义工"成员,近百名家长积极参与。讲师团与义工团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家校联系,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立新小学的第三步拆墙行动是将科学教室和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整合。他们将3间教室打通,扩建成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学生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由创意车间、3D打印、乐高拼搭和智能机器人制作等四部分组成,学生既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又可以进行智能拼装,可以"一站式"完成学习任务。

至此,立新小学的教室空间改造之旅还没有结束。走进学校教学楼三楼的美术教室,仿佛走进了一座小小美术馆。这是学校专门为美术教师开辟的200平方米的半开放式艺术空间,命名"无言师生美术馆",用于陈列展览师生的作品,已成为学校的一大景观。

这就是一所小学的"拆迁工程"。建校4年多来,立新小学从拆墙到局部空间改造再到课程再造,完成了一场教育空间的改造之旅。他们用空间承载教育理想,用教育丰富空间内涵,把学校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室,营造了一个"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场。

期待这样的空间改造能在更多学校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