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本网独家 >

朱永新 :中国教育要进一步改革,需要六点“融合”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18-12-19 | 责编: 吴雨航

   中国网12月19日讯(记者 吴雨航)11日上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中国网教育频道承办的“扛历史使命、塑时代新人”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中国网副总裁李富根,中国网资讯中心总监詹海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李文长出席会议。

本次年会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以《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开放新思想》为题发表主旨报告,他用数据呈现教育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性成就以及总结的经验,并表示,“中国教育还需进一步改革开放。”以下为朱永新副主席演讲全文。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发表主旨报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40年前的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00多亿元。到了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27122亿元,增加了200多倍。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故事,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教育改革:40年的跨越式发展

1.实施免费义务教育。40年教育第一个成就就是免费义务教育。1982年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2.6%,改革开放之初,到2002年全国有8000多万的青少年青壮年文盲,到2007年,开始免除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开始免除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杂费。所谓真正免费义务教育就是不能收学杂费,不能收课本费,这叫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

2.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升初的比例在60%左右,中职学生占高中比例不到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高校的录取率只有5%。现在,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近80%,小学的入学率差不多100%,初中的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这些数据变化非常之快。  

3.大力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到意识层面要推进素质教育走向全面的科学素养。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家的共同的呼唤,尽管还有很多问题。

4.教师队伍建设上了新台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年来在教师队伍上的成就。从教师队伍的学位学历上来看,1998年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还不到13%,到了2015年超过了90%,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本科学历当时11%左右,现在超过82%。总体来说教师队伍还是有很大的提升,尤其在中国城市,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5.教育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在改革开放之初,出国留学人数不到十万人,现在发展很快,已经超过50万人,孔子学院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从流出国变成了流入国,现在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跨出很大步伐,中国学生今后若干年可以实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进行不出国的留学。

6. 教育法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都是在改革开放40年期间立法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条例》。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育立法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0年经验: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第一,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改革开放40年可以清晰的看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演变的过程。从小平同志主动提出要做教育的后勤部长,到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首要位置,十四大明确提出把教育发展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十四大以后,一直到十八大,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一直没有动过,十九大报告更是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这次教育大会也把教育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也可以看出基本的发展线索,总书记也是多次提出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

第三,始终注意推进教育公平。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基本上投入的重点方向主要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弱势人群。

新挑战:教育方式的变革

第一个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我们整个教育发展目前完全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甚至经常成为社会的风口浪尖。整个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不均衡,东部和西部不均衡,城市和乡村不均衡,同一个城市的重点校和薄弱校不均衡,弱势人群和普通人群不均衡,这样的不均衡到现在依然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扩大的趋势。比如说生均经费,东部北京、上海等地区差不多一万左右,西部贫困地区就五六百块钱,这样的差距非常之大,教育质量的差距也非常之大。

第二个问题是国际化浪潮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文明,在国际浪潮的背景下,其实受到很大冲击。中国的传统体育、武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中国传统艺术有很多,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怎么样应该有它应有的地位。比如说周易里面特别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本身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勤劳的精神,有容乃大,宽容的精神,这是中国人在世界各个民族里非常显著的特点,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品格怎么样在教学中传承,这些问题还是面临很大挑战。

第三个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下整个学校资源的多样化和传统学校之间的矛盾。未来学校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有没有可能不到学校去学习?对此,我提出未来学习中心的模式,也就是未来学生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按时按点按班级进行学习,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方式成为趋势。

现在很多教育资源提供商,有很多老师开始辞职,自己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开课。以后整个学校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文凭都会被弱化。美国有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宣布招聘人才不许看文凭,提交学历资料无效,怕戴上学历的有色眼镜去衡量人。文凭时代终将过去,甚至连考试慢慢也变化了。未来,整个教育课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学的这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吗?人到底应该学什么?

面向未来,传统学校会进行深刻的变革。包括评价体系,过去单一的一次性评价,选拔性评价,未来可能会走向渐进性性价、生成性评价。

未来教育:需要六点“融合”

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那么,应该改哪些方面?怎么去改?

第一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融合。整个中国教育要站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去配置。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有数千门、上万门非常好的慕课课程,这些课程的品质、质量很多人通过网络都能看到。但是这些课程在学校里是没有地位的,我们是不承认它的,未来能不能承认它的学分?因此,在世界的范围内配置中国的教育资源,这恐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知道,在美国上个世纪的60年代,家庭对学生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非常之大,有了现代学校制度以后,很多家庭开始把自己的教育权利转让给学校,很多父母亲成为职业人。现在的年轻父母基本上在他们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都忙着打拼,很少有精力和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时期。所以他们怎么样去理解教育,怎么样去参与教育,怎么样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如何实现家庭教育?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另外,社会的教育资源非常多,但是我们并没有非常好的利用。我们做过调查,中国的博物馆、中国的美术馆基本上没有成为我们学校的教育资源,你到西方任何一个国家去,随时都可以看得见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美术馆、在博物馆进行学习。所以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是未来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三,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融合。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公办和民办携手前进,民办教育不仅仅是公办教育简单的补充,它是个性化的非常重要的渠道,也适合公办教育的有利的推进者。我们要利用民间的智慧,民间的资本,民间的力量来撬动整个教育的发展。所以未来的中国教育还需要更多的民间力量,更多的有思想的人能进入教育队伍,这是学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的。

第四,传统学校与未来学习中心的融合。未来的学习中心必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方向,教育资源的提供会多样化。现在学生很辛苦,放学还要去培训机构补课。未来有没有可能政府直接购买课程?当然可以。  

未来的教育,包括学习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美国HTH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他们70%时间不上课,给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而且他的学生一点不比其他学生差,所以项目式学习未来将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五,知识域与生活、生命的融合。教育是为了什么,一个方面是为了国家、民族,整个人类的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教育的社会责任。但是同时,教育对个体来说是要为人的生活服务的,为人的生命成长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我们在提炼教育文化时,是不是把那么多学生一辈子都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拿来?尤其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我认为未来是一个认知外包的时代,所谓认知外包就是工厂有的东西已经不需要教了,新型的学习方式成为趋势。

第六,统一考试和多元评价的融合。无论是在中国也好还是在西方也好,评价始终是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样评价?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未来创造新的评价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