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学生吃上“家味道”贫困百姓摘掉“穷帽子”

来源: 山西晚报 | 作者: 王冠兴 | 时间: 2018-12-16 | 责编: 段留芳

原标题:学生吃上“家味道” 贫困地区百姓摘掉“穷帽子”

12月14日下午,山西省贫困地区农特产品“进高校”深度推进会在山西大学举行,我省26个贫困县政府负责人,40多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参会。这次会议让更多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直达高校食堂,目的只有一个——精准扶贫。让学生吃出家乡味道,而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则摘掉了“贫困帽子”。

产销对接 架起“脱贫桥”

“这是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的一次重要活动,算是一次促销会。”省教育厅负责人介绍,鼓励引导全省高校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促进精准脱贫。解决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路窄、组织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农产品、畜产品、旅游产品、劳动服务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促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好产品、打造硬品牌、对接大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会上,山西大学和静乐县、山西农业大学与和顺县、太原科技大学与汾西县分别签订了《采购意向书》。高校是精准消费的“市场”,而贫困地区需要提供好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把好的有特色农产品送到高校。这座“脱贫桥”架起来了,能否使用好,需要高校和贫困地区政府一起努力。

定向采购 高校有“招数”

此次会议之前,我省高校已经有了行动,除了把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引进高校食堂,调动学校内人群购买农特产品,有的高校把福利定为农特产品,还有的高校在贫困地区建立食材基地……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贫困地区结合自己的农产品特色与高校“结对子”。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会上还有一份山西省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县双方联系手册,这本手册让产销精准对接。

高校是个大市场,学生的消费能力不容忽视。以山西大学为例,今年已经“消化”了贫困地区上万斤小米、几十万斤土豆,消费四十多万元。学校负责人介绍,除了食堂供应之外,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可发的员工福利变成了小米和土豆。这些举措共同发力的效果就是贫困地区三十多户百姓脱贫增收。“学生吃到了可口的饭菜,教职工享受到了高质量农特产品,奉献了爱心,百姓增加了收入,大家都满意!”山西大学一位负责人表示。

中北大学在贫困地区建立学校的食材基地,请学校专家给当地农民指导,让他们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太原理工大学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除了学校内的消费,鼓励在校职工帮助农户把产品销售到校外……各所高校有自己的办法和招数。

建立采购联盟 为全省脱贫攻坚贡献“高校力量”

为加大贫困地区产销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促进精准脱贫,10月份,我省已经鼓励引导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食堂、餐厅选用贫困地区农产品、畜产品,双方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引领全社会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同时,贫困地区也要把好产品质量关,确保提供优质产品。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电商进农村、消费扶贫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两个重要抓手。

“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的这次活动,高校都想了办法,也有很多好的举措,但是长期牵手必须抓好落实,需要长期坚持。”省教育厅副厅长马骏表示,以后将定期通报各高校开展情况,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建立采购联盟,为全省脱贫攻坚贡献“高校力量”。

山西晚报记者 王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