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爱培优李立勋:新高考顺应未来趋势,部分焦虑被放大了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瑞鑫 | 时间: 2018-11-20 | 责编: 段留芳


2018年11月13日下午,北京爱培优联合创始人、《自主招生内参》主编李立勋参加了天津南开中学物理大教研暨高考改革研 讨会,会上他从更长的时间维度讨论了新高考改革,对新高考产生的“逃离物理”“过分焦虑”等现象进行了剖析,从优生培养的角度对各中学提出了合理建议。

以下内容根据李立勋老师的讲话整理而来。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王学森老师之邀,与大家相聚在百年学府——天津南开中学,跟大家就新高考话题做交流分享。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北京爱培优的李立勋。爱培优是一家专注于学科竞赛、自主招生、综合评价等新高考自主选拔业务的教育科技公司,我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下。

第一个词是“优生培养”,我们的主要培养对象是优等学生,为那些即将迎接新高考而感到迷茫困惑的中学,提供新高考优生培养方案,以便帮助它们应对新高考复杂的多元化录取升学规则。

第二个词是“教研驱动”,我们自己定位是一家优质内容提供商,因此我们加大力气在课程研发、产品投入方面,联合国内六十余位顶级专家、百余位清北学霸,以及我们的专职教研团队,力求打造出业内最能解决广大中学优生培养需求的课程产品。

刚才听完王学森老师、南充中学老师、京师教育研究院沈副院长以及人大附中胡校长的分享,谈一谈我对新高考不同角度的看法。

第一,我觉得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这次新高考改革。我是媒体人出身,以前在北京日报集团做教育口记者,我记得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里,便给“新高考”定了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12个字非常关键,指导了接下来新高考改革的方向。这期间,新高考方案经过反复打磨,从理论分析、走访民情、专家讨论、征求意见稿,到2014年国务院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出炉,到浙江、上海的小步试点,再到2018年的规模化推广,可以说,决策层在进行这次改革时,是非常谨慎的,他们肯定充分考虑了期间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要相信国家的智慧。

既然舆论争议非常多,为什么新高考还会继续推行?因为它代表了未来人才选拔的趋势。任何一次改革,必然是以牺牲部分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如果我们二十年、三十年后再来回看这次高考改革,其实很多问题根本不叫问题,好比我们再看当年的打破“大锅饭”、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当年的打破公有制、市场经济改革等等,哪一次改革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只要方向是对的,过程难免会有很多曲折,我相信新高考以后还会有各种问题爆发、修正。

第二,关于大家非常关心的选考物理人数减少这个问题,我认为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局部问题,我们不要因为出现局部问题,而对整体的宏观策略进行否定。新高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天赋和爱好,自主选择学科,文理不分科意在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初衷是很美好的,为什么很多考生都不学物理?这其实也是一个功利性的短视行为,原来物理是在理科里面,理科(物理)招生的大学、名额更多、更容易考好大学;现在觉得物理太难了,赋分时不占便宜,如果他们认识到不学物理吃亏,选物理的自然会变多。

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实现“双一流”,需要强大的物理基础学科做支撑;我们需要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的数量虽然有限,但学物理可以培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品质,学习物理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建模的能力。虽然高考规定物理可以选考,但清华北大等名校在招生时,绝大多数专业却规定物理必考,不选物理上不了清华北大、上不了好专业,它们其实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一些实施新高考的省份,教育厅也发文要求学校加大宣传,使更多的学生学物理。相信在社会功效、赋分功利、大学招生、专业就业、政策托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之下,物理科目最终会回归到它应有的价值。

第三,大家对于新高考的焦虑和恐惧,其实有些被过分放大了,很多我们担心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许并不存在,或者并不严重。大家为什么会恐惧?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我们在政策推广、舆论引导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方说,大家非常关心的,新高考会不会破坏公平,难道一张卷考试就是公平的?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甚至同一省份的大城市、小县城,就是公平的?公平只是规则上的公平,无论新高考、旧高考,规则上都是公平的;而社会经济、资源分布等,又决定了大家对规则的参与能力是很不公平的。当然,国家也在进行政策调控,例如推出的三大专项计划,尽可能让规则向弱势群体倾斜。

再比方说,综合评价录取,部分高校录取规则中高考占60%权重、大学自主选拔测试占30%权重、学业水平考试占10%权重,前段时间北京的新高考方案,引起舆论很大的质疑,高考占60%,剩下40%会不会最后沦为“拼爹”?这就是典型的对规则不确定性的理解,实际上,综合评价录取在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在浙江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但实际效果是高校普遍认可、社会评价较高,并没有大家担心的那些“假想敌”。

第四,对各位校长、各位老师说一下我的小建议,大家非常关心的大学升学问题,在新高考中变成了“多元录取”,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高考前沿省份,清北等名校投放的裸分名额越来越少,浙江的清北裸分录取率甚至只有5%,越来越多的录取名额被竞赛保送、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招生渠道所分流。我们的中学,一定要认清这个趋势,要顺应多元化录取时代,特别是对优生的培养,一定要提早准备、做好应对。

最后,插播一下,在12月11日,我们爱培优联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在北京举办《新高考中学校长高峰论坛》,更多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这个会上讨论、交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