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朱旭东: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评述我国创新教育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18-11-06 | 责编: 段留芳

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

主题: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评述我国创新教育

朱旭东教授第三届教博会闭幕式上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谁在做创新教育?第二,谁在做为谁做创新教育?第三,如何做创新教育?第四,做出了什么教育的创新?并基于这四个问题,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做了评述。

从量的角度来看,教博会所展示出来的教育成果有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全国性,覆盖面广,涉及的省份多。第二个特征:时间跨度大,从4年到18年不等。说明教育创新一定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第三个特征:为谁而创新,毫无疑问,一定是两个对象:学生和教师。所有这些创新成果都是为广大的学生和广大的教师在创新成果。离开了学生,创新成果一切都是无价值的。当然,离开了教师也是无价值的。第四个特征:看到了教育成果的创新不是个体也不是某个单位,一定是跨界、跨部门的合作,所反映出来的政府、企业、学校、专业团体、公益基金等诸多的机构参与到某一项教育创新的成果中去。

在这样一个基于数量型特征的基础之上,质量上呈现这样几点特征:第一,所有的教育创新表现出来今天中国的教育自信,中国的教育创新已经从向国外学习、借鉴国外阶段,迈进像今天自己进行教育创新的时代。所有的这些成果都反映出中国的教育人所秉持的教育创新的教育自信特征。第二,他以为今天的所有教育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更多的为偏远地区,为农村地区,为科学培养学生科学规律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他认为是教育创新应当秉持的一个基本价值观。第三,也反映了这个时代教育发展的特征。诸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解决,而教育创新成果恰恰对这样的反映当代中国教育问题的一些表象特征。第四,诸多的教育成果利用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来开展教育创新。这与过去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等所不同的一个特征。最后一个,他认为质量的特征是:公益性,它充分体现了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宗旨。无论是小学数学创新团队,孜孜不倦的奔赴全国各地,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开展着为小学数学教师服务。还是众多的资金会,利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在开展有关的教育活动。所有这些成果都体现出了公益博览会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

改变中国教育,解决中国教育问题路径、途径、方法、方式很多,朱旭东教授提出中国教育创新还应注意的三点具体方面。第一,关注孩子们每天在教室里面学习的环境,中国的8个一的教室环境必须改变,所谓的8个一:一支笔、一本教材、一个练习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黑板、一个屏幕、一个电脑;难道所有孩子们的学习内容都将通过这8个一去学习吗?他认为,教育创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孩子每天学习生活的教室里面去创新,而不是通过互联网等等这样,一定要去在教室环境中的创新,才是真正为学生而创新的。第二,他还强调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有教师的学术专业,教师要懂的学习。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懂的学习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此,要去开展有关教师的学习专业的课程开发、培训模式的创新等一系列来帮助老师们提高他们的学习专业。在他看来,只有解决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专业,才可能会让孩子得到有效的在教师的学习设计、学习评价、学习实施的过程当中的学习。在诸多的成果中,他以为有一点缺憾,关注教师的学习专业不多,以及关注在孩子们学习过程的成果不多,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体的。第三,他认为关注中国区域太大,要关注的是区县以下有关体系的建构。说实在话,国家体系非常完善,省级体系也非常完善,但是区县及以下的体系确实不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