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国际动态 >

“花样百出”的留学课堂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全君娣 | 时间: 2018-09-18 | 责编: 吴雨航


留学澳大利亚的安琪参加的“做饭工作坊”一角

去博物馆上历史课,到花园里学单词,和年过花甲的老奶奶一起上讨论课,一对一地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参加“工作坊”……这都是海外学子的课堂体验。“花样百出”的留学课堂给他们带来了满满的收获。让我们听听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眼中的特色课堂究竟什么样——

课堂不在教室中

2016年10月的一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芬兰国家博物馆门口的冷聿涵有些激动,因为今天的历史课将在博物馆进行。从入口处开始,杯子、货币……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都由一位馆内讲解员娓娓道来。和平时自己去博物馆的“走马观花”相比,这种方式让冷聿涵觉得收获颇多。冷聿涵在参观完博物馆后还撰写了学习日记,虽然是“老师要求却并不觉得无话可说”。她在学习日记中以“今天参观中印象最深刻的文物”为题,表达这次上历史课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参观博物馆走近历史”,冷聿涵认为这比一般的课堂更令她印象深刻,“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冷聿涵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的1年里,这样的“课外教学”十分常见,上文学课、历史课,老师经常带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和有特色的作家故居参观,请讲解员及学者为学生讲解。

去花园里教授动植物的名称,去图书馆、实验室、餐厅等地方教授每个东西的单词及相关表达,“所见即所教”,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这种“课外情景教学”对留学于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宋正尧来说亦是家常便饭。

他还记得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参观学校里的一栋陈旧的民居楼,他没想到平日里可以自习的楼竟是“于韦斯屈莱市最老的建筑”。跟随老师的脚步,听着老师的介绍,宋正尧对民居每一处的历史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坐在多功能厅里看着相关的视频和老照片,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映入脑海。民居楼里有咖啡厅、厨房,宋正尧还和老师同学一起做手工、做咖啡,围坐一起,以“茶话会”的形式上了这节课。这种上课方式是宋正尧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觉得听课更有动力”。

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讨论课”

在于韦斯屈莱大学的一个教室里,坐着来自东亚、北欧和中东欧等世界各地的同学,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年过花甲的老奶奶,甚至非学生身份的丈夫、妻子也带着孩子一起来学语言。据宋正尧介绍,课上,老师只负责布置课题、课堂导向、答疑和总结,学生讨论才是“重头戏”。拥有不同国籍、年龄和身份的他们坐在一起,有文化冲击亦有年龄代沟,而相异的背景和人生经历却让课堂讨论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令人“收获不浅”。

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张艺告诉笔者,他所在学校的课堂小组讨论一般只有12人。老师会深入到每两人一组的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交流想法,并提供指导。“不管你有没有想法,一定要跟老师有所交流,其实这就是参与课堂的过程。”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读书的安琪同样表示讨论课“课堂参与度很高”。因为讨论中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所以只有课前充分准备才能跟上课堂讨论的节奏。

受益匪浅的“个别辅导课”

又到了一周一次的“辅导时间”,张艺带着她的论文敲开了导师办公室的门。虽然每周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张艺却格外珍视“辅导时间”里和老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论文上的批注,老师会在这段时间里做出细致的解释和反馈;常犯的错误,老师会耐心指出并提出改进建议;课上忘记问的问题,也可以在这时候请教老师……“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连接’,不仅使学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完善自己,还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方便课堂的组织管理,是一种‘双赢’。”张艺说。

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的罗懿蓉亦从“个别辅导课”中受益匪浅。在她看来,“个别辅导课”是很好的补充。主讲教授每周会根据讲授的内容布置习题,辅导时间则由助教讲解,组织学生讨论消化习题。由于“个别辅导课”人数较少,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的关注会更多。每一次辅导课都令罗懿蓉历历在目。有一次在计量课的辅导课上,罗懿蓉小声嘀咕了一下“这里我不会”,助教老师就走到她身边,耐心地指导她一步一步做完习题。“我特别喜欢辅导课,可以从中很快获益。” 罗懿蓉说。

五花八门的“工作坊”

在一个只有20人左右的工作坊里,学生是展示和表达的主角,他们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组队,选择要讨论的主题,在课堂上做报告、讨论和辩论。在法国埃克斯政治学院留学过的雷润洲曾参加过一个叫作“当代国际政治与外交”的工作坊。她还记得一次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同学组队,讨论有关非洲的问题,这促使原本对非洲了解不多的她“打开了新世界”。来自不同国家同学的发言让她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旧的思维得以发散,新的信息得以补充。有时候,他们还会模拟联合国辩论,每个人不代表自己的国家而是代表其他国家,了解他国国情和需求,体会站在他国立场看待问题。雷润洲觉得这是“开阔眼界,锻炼思维”的好方式。

安琪告诉笔者,澳大利亚学校的工作坊相对轻松活泼。去参观悉尼最大的动物园,去观赏一些比较有名的学生摄影师的摄影展,到海边做海滩烧烤、踢沙滩足球……这些“工作坊”,不失为结交朋友、锻炼口语、融入当地生活的快捷途径。安琪曾参加过一次“做饭工作坊”,18个学生两两一组。在厨师演示完后,安琪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第一次学做炒饭难免有些慌乱,但有老师和同伴的帮助,“经过一番折腾”,泛着诱人色泽的炒饭出锅。大家一边吃着炒饭一边交流,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次别样的“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17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