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018年教师节特别报道(记者 祝颖丽)从1950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至今,陈琳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外语教育事业。虽已近百岁高龄,但仍继续全身心工作。他常常自嘲,自己是“Retired but not tired”(退而不休)。有人问他有什么人生座右铭,他说,“有的,那就是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人生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70年教学生涯,从来都是站立着
陈琳1922年出生,是一名老中共党员。他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事外语教育70载。70年如一日,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他常说:“是党的教育使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使我能有机会在教育战线上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对人民有益的工作。”
陈琳认为,“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一个民族中任何阶级的人,都使用同一个民族语言。但是,语言在国际交流、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使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政治性、文化性和人文性。”
2012年,陈琳腰疾复发,在医院做手术时,自觉“来日无多”,曾立下“遗嘱”。“遗嘱”交代:“停止呼吸后,立即将角膜等取下,交给北医三院备用;将遗体供北大医学院解剖实习之用;将心、肺、肝、肾等制成标本,供展示及教学之用。”在“遗嘱”中,他写道:“我70年教学生涯,上课时和讲座中,从来都是站立着。我愿意我的遗骨永远站立着,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字字句句感人肺腑,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将一切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决绝和勇气。
退而不休的“百岁教书匠”
在离休后的几十年里,陈琳离而不休,反而更加忙碌。他的人生信条是“只要活着,就要工作”。他有一个特制的“月历”,“月历”的每一天都详细安排了工作内容,小字密密麻麻,但一目了然。谁见到这本月历,都会深受感动。
他的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上午刚从外地回来,中午就要参加某个活动或会见;或下午刚刚万里迢迢地从国外飞回,晚上就参加教育部或北京市召开的重要会议,有时候直至深夜方能回家休息,次日清晨就要起床洗漱,匆匆外出开会。可以说,陈琳这匹“老骥”,离休几十年,从未“伏枥”休息过。过去“日行千里”,今天依然“日行千里”。
陈琳说自己“今生来世都想从事教师这份职业,因为做教师能接触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整天和年轻人在一起,你会发现自己也很年轻,这是我人生的一种向往。” 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名“百岁教书匠”。
虽已达期颐之年,但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几岁,精力要比实际年龄旺盛二十岁。他表示,若人有来生,他还要当一名外语教师。陈琳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信念坚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无愧为一代师德楷模。
为外语教育笔耕不辍
在70年的外语教育生涯中,陈琳一直致力于英语教材的普及,为新中国的英语教材树标立本,做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为推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56年,陈琳受教育部委托,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大学英语专业通用英语教材《大学英语》,改变了在此以前只能借用由前苏联引进的英语教材的局面。
1961年,陈琳参加教育部外语教育改革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有关外语教育应实施“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方针的指示,随后就主持供全国使用的英、俄、德、法、西、阿拉伯六语种的“一条龙”式教材编撰工作。
1999年,受教育部委托,陈琳主持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该项工作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我国第一套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初高“一条龙”英语教材。
虽然年岁已大,但陈琳仍然笔耕不辍,近年来连续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撰文,阐述其外语教育改革思想。
2009年,陈琳撰写《从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后经新华社选编入《内参》)。文中提出了8条建言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见2009年1月21日《光明日报》)。
2017年,他在《光明日报》撰写《新时代需要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政策》一文,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急需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语言政策(见2017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上课的三个“UP”
2003年,陈琳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名为《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精辟地归纳分析了外语学科教学中的11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十年之后的2013年,陈琳编著了《辩证实践外语教育途径》一书,在长期从事英语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与讲授英语的心得,提出了首个由国人创立的英语教育途径:辩证实践途径。
其核心思想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实践(如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看写)是第一位的,理论(如语法、语音知识、词的惯用法)是第二位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一旦建立,又转而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陈琳虽近百岁高龄,但仍然步履稳健,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他上课或讲座中始终坚持三个“UP”:第一,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多大年纪,上课或者讲座,始终“Stand Up”;第二,上课或讲座时,一定要有激情,声音要大,即“Speak Up”;第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讲课,到时间了一定要“Shut Up”。
这三个“UP”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执着、激情和操守。一位已居英国多年并担任一所著名大学副校长的华人朋友,回国时见到陈琳教授,激动得热泪盈眶,拥抱着这位老人动情地说:“陈老师,是您当年的英语启蒙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
全民英语学习高潮的推动者
改革开放之初,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在全国开设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同时播出《广播电视英语课程》。教育部指定陈琳担任中央电视台《广播电视英语课程》节目的主讲人,从1978年直至1983年,先后讲授5年时间。
节目一经播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英语学习的高潮。这一节目,由于适应了当时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和全国人民对外语学习的需求,成为当时全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使陈琳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广播电视英语课程》教材的销售量仅在北京地区就达1500万套,掀起了改革开放之初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大众英语教学时代由此开启。
陈琳还为首都外语教育普及、基础外语教育培训、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以及国家外语教育规划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琳曾担任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中国奥组委外语顾问,在北京筹办和成功举办奥运会的8年时间里,陈琳成为北京市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之一。大到翻译申办奥运的文件,小到奥运的各种关键性口号和方针的议定,陈琳都积极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陈琳担任了“北京市民学外语工程专家顾问团”团长。8年间,顾问团完成了全市公共场所标识、首都党政机关和职务名称、中华菜谱等文件英译的纠错和规范工作,先后正式编印出版了三套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琳的努力和成绩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他现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外语中文译写规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顾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程专家顾问团荣誉团长等职,是享受国家一级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7年,陈琳获得全国科教兴国贡献奖(十教授之一);1999年,获得全国老有所为贡献奖;2004年,获得中国老教授协会杰出贡献奖;2008年,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颁发的29届奥运会“先进个人”金质奖牌(后转为国家劳模);2009年,陈琳被选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和“2008年首度十大年度教育新闻人物”;2010年,获得英国英语教师协会(IATEFL)荣誉奖状;2018年,获得中国好教育“烛光奖”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
伟大时代需要弘扬伟大的精神,师德师风楷模是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琳无疑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师楷模,更是生动践行“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相统一”要求的杰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