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也门两兄弟在江苏留学5年 双双被保送研究生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 时间: 2018-09-10 | 责编: 段留芳

江苏已成为外国留学生的重要目标省份。来自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高校共接收3.9万名外国留学生,居全国第三。今天,记者就带您认识一对也门兄弟魏海洋(Waheeb)和木吉布(Mugeeb)。

今年是他们在江苏的第五个年头,6月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们双双被保送研究生,利用这个悠闲的暑假,兄弟俩旧地重游,再访苏州园林,在亭台楼阁、轩榭廊坊中领略古典园林建筑之美。

  初见,“中国制造”背后那个神秘的国度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全方位加强同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多的产品打上“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在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的也门萨那,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标签,不管走到哪里,年幼的魏海洋和木吉布总能看到“Made in China”这几个字,他们经常缠着父母问中国是什么样子。

升入初中后,中国依旧是珍藏在兄弟俩心中的梦想之地。一次偶然的机会,木吉布在电视上看到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在屏幕上看着苏州园林,他感觉“自己爱上了这种建筑风格”,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到这个神秘国度去看看。

逐梦,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身边

2013年,哥哥魏海洋揣着一颗好奇心先一步来到中国,安顿好一切后跟家里联系,还没说话就受到木吉布连珠炮般地“考问”:“中国漂亮吗?”“中国人友好吗?”“中国人都会功夫吗?”“中国饭好不好吃?”关于中国的问与答一直持续到一年后,木吉布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这一年魏海洋也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兄弟俩的江苏之旅正式开启。

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魏海洋努力学习中文,还对中国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中文名字,“魏是三国时期的那个魏,海洋是希望我的胸怀能像大海一样宽广、包容。”

五年过去了,魏海洋对中国古诗词已是信口拈来,他骄傲地说自己是“汉语国际化的代表”。木吉布却笑称自己是“江苏国际化的代表”。一开始不太会说汉语的木吉布,在江苏几乎没经历过渡期,学校内外会说英语的人比比皆是,即使碰到不会英语的,旁边很快就有热心人帮忙翻译,现在的他看中国电视剧和电影都不在话下。

谈及江苏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兄弟俩用亲眼目睹、亲身体会来描述。“最明显的就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假期过后,再回到学校,都快不认识路了,周围老建筑翻新,新建筑林立,简直是翻天覆地。”

大一时,木吉布所在南航江宁校区有些偏远,交通不便,周边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仅仅两年时间,新地铁线通车,周围的大型超市、商场和小吃街接连涌现,就连南航的校园食堂也不断推出新花样,流行起不同风格的主题餐厅。木吉布总跟哥哥炫耀:“你是想去空中花园用餐还是飞机头等舱?”而魏海洋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里的留学生和外教越来越多,学校还给他们开设小语种课程。

  感恩,在江苏的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江苏生活几年,兄弟俩切实感受到江苏人的热情友爱。

“呆得越久,越觉得这里亲切,不想离开。”魏海洋本科学的是计算机软件科学,研究生阶段选择智能系统,因为他非常看好江苏的科技创新氛围,毕业后他想留在江苏工作。学习国际贸易的木吉布,对世界经济局势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非常关注,他常去参观商业展览,了解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希望以后能在中也贸易合作方面有所作为。

课余时间,兄弟俩会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去特殊教育学校与孩子们做游戏,教他们学英语;还走上街头为贫困儿童募捐,走进建筑工地帮乡下村民修缮校舍。

“最有价值留学生”和“优秀毕业生”,为哥俩的本科阶段画上完美的句号。新学期在即,对于江苏他们满怀感激,对于未来他们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