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教育频道讯(实习记者 朱子芸) 暑假即将结束,又到了中小学生“疯狂补暑假作业”的时候,和小学生的手忙脚乱不同,部分大学生也有一些“神奇的作业”要交代,但是却无从下手。
所谓“神奇的作业”就是大多数高校都会布置的暑假社会实践。河北一高校的王梓涵同学已经被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困扰了很久,“不是我不想写,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王梓涵所在的学院在这个暑假确定的实践主题是“岁月拾忆家族影像史纪录”,要求学生选取不同角度梳理家庭发展变迁的过程或挖掘重要家族故事或反映家风家训,或者对一些特殊的家庭进行专访或拍摄,最终需要提交家族史报告(5000字以上)、专题音频或视频、反映家族变迁的照片等多种材料。对此 王梓涵表示,“我们学院的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怎么写,这次的实践不太合理,这种主题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要去做,不排除真的有对家族史可实践的同学,但大部分同学的家庭在家族这方面应该没有什么显著的特点,这样一来,这个实践完全就成了一种硬性任务”。关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王梓涵认为应该做一些挑战性和选择性并存、与现实社会接轨的主题,用实践去补充平日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没有挑战性就不会有进步,没有选择性就容易偏向形式化。
图为实践成果要求
长江大学的孙桥同学与王梓涵一样被限定了实践主题,但是却没有她的困扰,反而进行地十分顺利。“我们学院这次的主题是‘禁毒防艾’,我去到两个地方进行宣讲,效果都很好,我挺满意的,也因为很少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实践,所以我觉得宣传这些知识十分有必要,也特别有意义。”
图为孙桥同学在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进行“禁毒防艾”宣讲
在重庆上大学的韩静和其他两位相反,学校在暑期社会实践方面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实习、支教、下乡三者中选一个来做。至于支教和下乡调查的主题,也不是随意地确定,而是学生提交申请,学院或者学校审核通过才可以去实践;不想支教或者下乡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实习,以此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韩静表示“我觉得这样给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自己做起来也开心。”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逐渐提高,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还有助于就业市场的开拓。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会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学生的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则因学校而异。
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虽然初衷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在十余年的实践过程中,很多实践存在形式主义、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没有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学校只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调查报告,而很多学生都只参加一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写出一个假期的调查报告,或是有的学生索性就找个熟悉的单位盖个章,再自行编写一份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更甚有学生将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成了暑期旅游,使社会实践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有部分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因为经费等现实问题,致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专业实践或实习大多是正规的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学分。美国有的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花15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在一些大学,学历史的要去档案馆、博物馆见习,学法律的要去立法、司法机构见习,学政治的要在政治机构或公共决策机构工作见习。在墨西哥,已将一些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大学生必须在孤儿院、养老院等场所从事服务工作,并根据具体标准加以考评并给学分。
关于暑期社会实践,长江大学文学院辅导员李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很多经验,他表示,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对青年群体和社会都有较大的意义,有利于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应对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和挑战。面对部分流于形式或者无从下手的社会实践,李老师建议要学校和学生都要学会变通,制定主题时可以与学生的专业、兴趣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发去开展一些活动,让大家集思广益,增加学生的兴趣;学校方面也要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和平台,加强优秀社会实践的宣传,与经历过社会实践或者经验比较足的教师、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提升大家的技能、兴趣和激情。除此之外还要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开展活动往往会涉及到资金的开销,提供一定的经费,能够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