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要闻 >

中国琴童为啥“恨”音乐?钢琴女神指出症结

来源: 人民网-上海频道 | 作者: 王文娟 | 时间: 2018-08-29 | 责编: 曾瑞鑫

1

  封颖在法国圣希拉赫德·塔勒蒙大教堂举行音乐会。董盛 摄

在上海书展邂逅钢琴演奏家封颖,她正侃侃而谈中国孩子的业余钢琴教育。记者翻阅了她的履历,不由惊艳: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大师班、获得欧洲最高的音乐艺术表演学位、美国耶鲁大学在校钢琴演奏家、美国维吉尼亚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拿奖拿到手软的封颖,正是万千琴童家长给孩子定下的梦寐以求的目标啊!

“她弹德彪西的作品,像法国人;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像俄国学派;弹巴赫、海顿的作品,又像德国人的作品。”封颖在美国举办独奏音乐会,纽约的报纸曾这样评价。

然而,在上海书展,封颖却并未“弹”琴,而是滔滔不绝地“谈”琴,以小楠呱魔法音乐城堡系列丛书创始人身份亮相,她给家长的忠告却是,“不要以钢琴家为目标,热爱音乐才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兼而做起了这么“幼稚”的音乐教育工作……

中国有浩荡的琴童,为什么恨音乐的这么多?

封颖说,她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跳出一个奇妙的音乐城堡,小时候的她——那时家人都昵称她为“小南瓜”——在这个城堡里各种奇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她那几天正困扰于几个熟悉的琴童故事:一个学过十来年钢琴的孩子,过了十级,却发誓从此再不碰钢琴了;另一个孩子,还不到十岁,每天在妈妈的呵斥声中流着眼泪练琴,她冲着妈妈嚷:我恨钢琴!

据乐器协会统计,我国钢琴的年产量是世界之最,年产超过30万台。我国学习钢琴的琴童数量也在世界称冠,超过3000万。可是,中国社会的音乐素养却并不高,琴童们成年以后,成为严肃音乐拥趸的却占比不高。作曲家王西麟认为,我国文化人的知识结构中,西方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存在很大的缺失或空白,“这是一个重大的普遍性的文化缺憾”。文化人尚如此,遑论普通民众?

为什么琴童大国并没有成为音乐大国?封颖对记者谈了她的梦想:做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让琴童去影响家长,进而影响社会音乐氛围。她说,许多中国琴童学琴开始时间较早,但结束的时间也很早,往往随着学业加重而放弃,有的因为考级通过而结束,更要命的是,学了N年琴,却没有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症结在于,把业余学琴的孩子,当成专业的培训,太技术太枯燥,扼杀了孩子的音乐想象力,以及享受音乐的能力。”她反问,“钢琴教育不是源于音乐启发,而成了一项‘考试任务’,不是吗?很多孩子终年只弹一两首考级曲目,能不厌烦?”

“音乐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流淌出来的”

“琴童热爱音乐,但学了很长时间之后,不知道音乐是什么;国内音乐市场偏于萧条,很多音乐会由企业包场,听众不明白艺术是什么。”开独奏音乐会时,封颖惊讶地发现这两个现象。从那以后,封颖萌生了改变现状的“不自量力”:“音乐是美好的,我希望能够通过些许努力来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让大家享受音乐。”

封颖对比自己的国外求学经历,回忆自己18岁考入国立巴黎高等音乐学院时那次颠覆性的认识改变。“当时,我一个月拿了三个第一名:全国钢琴比赛第一名、法国青年比赛第一名、香港公开赛第一名,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音乐学院,而我的老师却对我说一句‘你根本没技术’,我吓了一跳,为什么!她说:‘你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封颖从此才开始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音乐表现。

“音乐不是练出来的,是你发自内心流淌出来的。”封颖跟老师学完,明白了这个道理,钢琴学习需要文学甚至哲学阅读等,手里的技巧只是一个基础,音乐的自然流淌才是成为钢琴家的第一步。

封颖回忆道,2016年,曾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签订的一项合同,对自己触动很大,即演奏《魔法钢琴》里面的曲目,此动画片与钢琴现场高难度的肖邦练习曲结合,创造了东方艺术中心的票房纪录,第二天在南京艺术中心演出,也是场场爆满。封颖说:“我很惊讶,大家怎么会这么热衷于听这场音乐会?我发现,动画片对小朋友的刺激度很高,如果用孩子们的语言传递音乐,他们就会乐于亲近音乐。”

2

  2018上海书展封颖(右一)新书签售会现场。董盛 摄

“我很喜欢梦幻的世界,自己学钢琴时就幻想着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如果让每一个音符变成一个活灵活现的精灵,是不是就能启发小朋友感受音乐?”封颖将自己的这个想法找合作团队画出来,于是,上海书展上便有了封颖的新书签售会。

国内钢琴启蒙教育把业余学琴当成专业培训,违反了孩子天性

“音乐从声音中建立美好艺术形象的时候,它才有价值。”封颖坦言,中国教学模式欠缺艺术熏陶。琴童被考级和科班教师循规蹈矩的手指练习所束缚,钢琴教学模式上存在的某些问题,导致浩荡的琴童“恨”音乐。

“多年来,每年上海报名钢琴考级的人数始终在各个乐器考级中‘领跑’,并曾一度飙升到23000多人。”上海音协考级中心主任马如意在谈到钢琴考级历史时这样说。而中央音乐学院业余钢琴考级的规模也一直在不断扩大,二十年来,考生人数从百十来人增长到万余人,从最初的几个考场逐渐发展到三四十个考场。

逐年攀升的钢琴考级人数甚至给家长造成误导,只有考级才能感觉到孩子在学琴。封颖认为,国内钢琴启蒙教育把业余学琴当成专业培训,违反了孩子天性,无法让孩子享受音乐的愉悦。

随着自媒体崛起,钢琴教育更具有“功利性”,很多“半路出家”理科生做起了钢琴直播平台,利用商业模式融资,但线上的钢琴学习缺乏实质性内容交流。“而我们钢琴专业的人都在做专业的事,音乐会、教课等,与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是分开的。”封颖说:“直播平台觉得3600万琴童是一个大市场,有二万至三万的业余老师线上注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艺术感受。”

享受音乐、启发教育。封颖曾学习法国学派的音乐色彩及意境、德国学派的音乐结构、俄罗斯学派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舞台表演艺术。学了三大流派音乐之后,封颖在想:是不是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做点什么?于是,封颖希望,能融合三大音乐流派,用打开“魔法城堡”大门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儿童艺术天赋。

3

  封颖的大师课授课现场。董盛 摄

为了让琴童更好地感受艺术,封颖还组织琴童赴法国、香港表演,开设大师课,让学生感受到舞台表演艺术的有趣。“有些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在鸦雀无声的舞台上独奏忽然发挥失常,其实这是一位小小演奏家、未来钢琴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学习钢琴必须要在舞台上展现你的魅力,承受这些压力。”封颖认为,作为钢琴教育者肩负着对琴童心智、智商、想象力等内心的修养指导。

然而,这两次行程却让封颖亏了二三十万,同行对她也充满各种不解,一位演奏家,做这样的普及性活动,有价值吗?封颖说:“专业搞艺术的人都不太愿意搞商业化的东西,但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让大家以很低的门槛进来,而给孩子打开一扇音乐的‘天窗’。”

提升孩子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影响家长,影响社会

“音乐的柔情、抒情、浪漫、敞开心扉跟钢琴浑然一体在业余钢琴教师的行业里消失了。历史遗留的学派不完整等问题让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封颖认为,音乐的感受没法教,但不能只在手指等技术上追求,音乐需要启发。

4

  香港总决赛现场。董盛 摄

教学缺乏启发,成为业余钢琴教育最大的问题。数千万琴童,不可能人人都是钢琴家,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走向钢琴家这座独木桥,而学习钢琴是为了了解音乐、了解艺术。

“启蒙知识,要通过3-4岁孩子能接受的语言方式提前灌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有很多瓶颈。”封颖理想中的教材,应该能集合乐理知识、节奏节拍、律动、视唱、情感色彩等内容,甚至以漫画形式辅助呈现乐曲内容。将音乐中的音乐色彩、音乐空间、音乐形象等抽象艺术形象话化,通过显示画面实现,帮助孩子更快更好的理解音乐情感。

她看过不少琴童,在三年启蒙期,专业老师的学生弹钢琴竟是“一杯白开水”,而且是劣质的白开水,为什么?因为他们没觉得音乐是一样美好的东西,“音乐是美好的”这个核心没有传递下去。

“老师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版块规划好,中国老师在钢琴教学中的规划还稍微差一点。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是要仔细观察学生,这个心思要花,不是你想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看到学生需要什么,他的手的动作里面需要什么、音乐的内涵里面需要什么,他的心态上,人格的综合完整度上,作为老师要给他添加什么。”封颖认为,这是教艺术生的老师的职责。

5

  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会。董盛 摄

“如果我们有好的音乐教育,让千万琴童都爱上音乐,让优秀的音乐家有渠道传递更好的信息,这才是良性循环,”封颖解释:“第一步就是要做幼儿教育。希望4、5年后,钢琴家能达到国外标准,一年商演能达到40-50场。全民的音乐素养会迅速提高,因为家长会被小朋友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