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思源:海洋研学是对生命的认知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赵诚竹 | 时间: 2018-08-24 | 责编: 段留芳

中国网8月23日讯2018“心所向·行致远”国际研学旅行论坛于8月23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上,多位行业大咖纷纷发表主题演讲,共话研学旅行发展,共同推进国际研学向规范化、体系化、合作化道路上迈进。

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项目负责人、海洋研学实践探索活动第一人向思源,发表了《研学旅行应有的精神气质:以海洋主题研学为例》主题演讲。她谈到本次论坛的举办意义时说道“既然我们所有研学领域的人能聚集在一起,就共同把研学旅行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清楚,这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将有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

演讲中,向思源还着重阐述了海洋人格和精神与研学的联结。“海洋人格与精神在各种论坛当中提到,实际上涵盖六点,多元开放性、外向冒险性、开拓创造性、凝聚枢纽性、协作奋斗、崇商流动。”向思源认为,海洋教育内涵非常契合研学旅行的目标和宗旨,海洋教育的核心是生命,而生命的一种认知,就是海洋教育基础。

“少年怀百技,不如闲浪时光里,所有的知识大自然整体的系统性都会呈现给你”,从10年在海洋知识领域的工作经验中,向思源总结出了自然类研学营的意义和独特性,“大自然从来不向我们揭露它的秘密,因为它没有秘密,我们只要去发现它就可以了。”她还指出,在自然类研学营的开展中,课程设置上已经对孩子产生了足够的教育意义,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研学的“开心能力”。寓教于乐,应该是自然类研学营的期望并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最佳平衡点。

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项目负责人、海洋研学实践探索活动第一人 向思源

作为《海洋世界》杂志主编,向思源自2008年国家海洋局发起的对国民海洋意识提高的系列计划和工程起,承担了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项目的工作。《海洋世界》杂志创刊于1975年,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本海洋科普期刊。向思源在开展海洋知识夏令营的工作中,注重海洋知识的灌输和海洋文化传播,注重研学中的教育性、公益性。

以下是发言实录:

从2008年开始,我便参与到原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的提高青少年海洋意识系列工程之一的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工作中来。刚刚过去的七月份,我结束了第十一届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的舟山活动,闭营那天,我们150名师生及工作人员与台风“安比”赛跑,一路上,一边担心着全国各地的航班延误问题,一边与特别爱发问的一个贵州毕节的10岁女孩讨论“如果没有台风,世界会不会更好?”

一个内陆山区的女孩,会通过这个夏令营认识了台风——我猜,很多的媒体如果报道此事,会从这个角度撰写发文;但是,其实,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关键的是明白:即使是自然灾害,你也要学会与之共处;即使是自然灾害,在不同的时空出现,性质就会有所不同;世界上的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是只有是与非这样简单。

“少年怀百技,不如闲浪时光里……”,每年夏令营开营的头一天,我都会在心里默念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类自古所接触的全部知识,都是自然地整体地存在于世界之中。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研学旅行中的时候,大自然便活灵活现地向学生呈现所蕴含的知识。同时,研学旅行活动巧妙地融入于自然景观、融入于人文社会,学生身心获得解放,学生忘我地陶醉于山水之中。在“学”与“游”的融合活动中,学生个体从大自然、从大社会获得丰富多彩的信息素养和永生难忘的心灵感悟。

11年来,通过做海洋知识夏令营,我所理解的研学旅行,应该是一种主题教育活动,其研究与成人的研究显然不同。我们看重的不是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让他们对研究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习俗、文化亲密接触,产生了解,习得、感知历史、社会、自然的多样性,挖掘自身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传承该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通过海洋主题研学旅行活动,我思考我们到底想要改变或者影响孩子们的是什么?我们到底想培养怎样的人?慢慢的我逐渐有了一些系统性的认知与总结:

首先,我们想要通过海洋主题夏令营培养出一个从内心能够快乐的人。我把这总结为:具有开心力的人。开心是一种能力,内心不快乐的人,也很难给他人传递正向的能量。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出一个具有共处力的人。这种人能与他人共处、能与自然共处、能与世界共处。共处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情商,在社会上,情商高下往往比智商更影响人的生活。

再次,我们需要培养出一个具有生存力的人。生存力也许是应对各种突发场景时应对技术的学习,但更要注重耐力与坚持的培养。生活中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开心力、共处力、生存力这三条基本的研学旅行应有的精神气质通过海洋主题研学旅行与教育实践活动刚好可以不断塑造与打磨。因为孩子们如果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学习来自海洋的一种精神气质,不断具备一种海洋人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到底什么是海洋精神与人格。

海洋人格与精神是一种基于海洋本身的特质而更具开放性的人格品质,是海洋群体的内在品质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海洋群体对崇高信仰和信念的不懈地追求,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源泉。海洋精神体现一个群体未来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所表现出的势不可挡的气势与意志爆发力。

海洋人格与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多元开放性、外向冒险性、开拓创造性、凝聚枢纽性、协作奋斗性、崇商流动性和变化灵动性。这种海洋精神不仅对于投身于海洋事业的专业人才是必备的人文情怀,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品质,有助于培养专业能力突出、人格健全、抱负远大的人才。

海洋精神与人格的塑造需要系统的海洋教育来培养。

海洋教育不是一个新词,传统意义上即使没有明确说明,人们也知道指的是针对海洋相关的专业教育活动。近年,随着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公众海洋意识的提出,海洋教育不仅仅表示海洋科学或海洋专业的教育,还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和公众的海洋知识普及性教育,海洋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开始变得模糊。

海洋教育的内涵非常契合研学旅行的目标与宗旨。

海洋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将海洋“生”“和”“容”的精神传递给每个人,培养人类高尚的品质。其内涵是海洋精神“生”“和”“容”3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体现,“生”是海洋教育的核心,是其生长的动力;“和”是海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容”为海洋教育提供信息。

“生”——海洋教育的核心。

首先,生命源自海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最古老的生命遗迹在海洋中发现,海洋中的藻类在古生代志留纪末期登陆,演化成陆上第一代裸蕨类植物。陆地生物包括人类,体内仍带着一部分海洋:每一种生物血管内所流淌的血液都和海水一样带有咸味,甚至连纳、钾、钙等元素的含量比例都几乎相同。人的生命也起始于母亲子宫内的迷你海洋,而胚胎的发育过程,也与物种的演化进程相同,从以鳃呼吸的水中生物发展成陆地生物,无论是漫长的生物演替,还是短暂的生命个体,最后残骸又都回归大海。海洋是生命之始,亦是万物最后的归宿,地球上的生物按照时间的维度,以海洋为始终点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其次,海洋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地球因为有了海洋,人类和其他生命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地球上的氧气大部分是海洋中生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海洋影响全球的气候,海洋通过调节地球能量、水与碳的系统进而控制天气,海洋不仅在气候自然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对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也有抑制作用,温室效应产生的额外能量绝大部分被海洋吸收,大气中30%的二氧化碳也被海洋吸收;地球的水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水经过蒸发到达上空,再通过降水的方式返回陆地表面,经地表进入江河湖泊或成为地下水,部分成为饮用淡水,绝大部分再返回海洋,循环再生。海洋对生命至关重要,生命必不可缺少的新鲜空气、适宜的温度、洁净的淡水均与海洋密不可分。

再次,海洋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自身完成如生命的孕育、生长、更替、发展和演化,连续不断,从哲学角度表现出了生命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海洋的生生不息不是简单地重复生命状态,而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的不断加强,孕育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的生长发展演化过程。

“和”——海洋教育的基础

人与海洋和谐共生中,具有了与彼此形成有机整体的能力,海洋教育正是这种能力的执行者。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始终,这是海洋教育内涵的基础。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应体现出海洋的自身系统和谐性,充分发挥海洋生态永续功能,将其应用于海洋教育指标体系中,维持海洋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对“和”的精神内涵体现。

“容”——海洋教育的信息来源

海洋的包容性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海纳百川。地球上的水,无论是涓涓细流、平静的湖水,还是奔腾的大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海洋包容汇集了大自然各种形式各种来源的水,容的过程表现的是水顺势而为的自然过程;第二,海洋容纳了人类生活及科技生产排泄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二氧化碳等,在其自身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消化和调节。

由海洋的自然之“容”进而引申出社会之容、人文之容、个人修养之容。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强大的包容、同化能力,经历了百家争鸣,慢慢接受各民族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自身体系越来越博大精深,形成以儒、道、释为主相互融合的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明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通过教育使个人的修养要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

最后,我想讲一下研学旅行要建立在内容的专业与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才能将这个风口上的产业带到标准化、专业化、精品化、国际化这样一条“四化”的大道上来。

本次国际研学论坛由中国网·研学主办,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建国、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运营总监李凌、国家图书馆展览部副主任张立朝、人大附中新闻办主任杜祥、首师大附属小学副校长孟祥兰、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总裁助理陈彬、彩虹鱼·深渊极客负责任人周昭英、全国海洋知识夏令营项目负责人向思源、中国教育科学促进会秘书长丁琛、嘉华世达总经理金云华、石榴乐学创始人师超、凯撒旅游北京公司副总裁吕东风、众信旅行渠道总监于会青、英孚教育总监李晓蕾、希望之星少儿英语负责任娄云、紫光教育机构市场部总监陈柳岐、北京青年旅行社项目负责人樊藜、北京启航智诚总监王瑞、中汽摩联汽车露营装备专委会谷晋、世纪明德游学总监刘环蕾、启德教育学游事业部总监卢洁等嘉宾受邀出席会议。

(文/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