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独家>

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大学职业规划课程该背锅?

发布时间:2018-08-15 15:00:37 |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 作者:朱子芸 华烨 | 责任编辑:祝颖丽

中国网讯(实习记者 朱子芸 华烨)近日,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15万份领英用户的公开档案统计分析发现,95后平均在职7个月就选择离职,第一份工作对他们而言往往不够理想。

据悉,7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 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报告认为,95后频繁且短暂地更换第一份工作,一方面在于他们更加追求独立自主,关注自身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这样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的落差。

因此,大学生群体在学校期间尽早开始对于目标行业和工作的了解,并通过实习和参与企业活动等方式,缩小预期与实际的差距很有必要。

事实上,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不过教课内容并不统一,不同的任课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常见的几种包括:理论与自我规划展示结合、理论与完成小组任务结合、理论与论文/拍摄视频结合等。

但课程取得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类课程似乎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没什么用,除了推荐让做的职业性格量表有点意思,”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小程说:“老师讲得特别无聊,我听了几节课就不想去了。” 即将大三的纪同学已经在上学期修完这门课程,她也用“泛泛而谈”来形容对课程的感受,“我觉得没什么用,我对自己的职业未来什么的还是没有规划”。已经毕业工作的秦同学同样表示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房御飞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基于实证调研的分析》中提出,当前职业生涯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教育过程缺乏实践。他认为,帮助大学生适应职场环境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老师结合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劳动市场形势指导学生参与就业竞争,还需要一定的实地参观、调研考察、情景模拟、顶岗实习等方式。而这恰恰是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短板”。

相较而言,国外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具有实践性。 德国各高校的“慕尼黑就业模式”是将大学教育和就业市场相连接的一种就业服务模式。其主要方式是,搭建一条贯穿大学——企业界——劳动局的全方位的合作链条;在大学里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求职能力;企业界常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并且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与考核。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发展多年,而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吴春波指出,要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指导,也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阶段进行。有专家认为,对于大一新生,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规范意识;大二学生则要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培养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大三学生面临选择,就该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四学生的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应该成为这个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编辑:祝颖丽)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