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迎面千亿市场,研学旅行须做好“知行合一”

发布时间:2018-07-31 10:59: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赵诚竹 | 责任编辑:刘昌

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在京举行‍

“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于2018年7月27日下午14:00至17:00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研学频道主办,邀请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现代教育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鼎盛教育集团副总裁张庆元,中国网研学栏目执行主编郭毅,中国网研学栏目主编冯竹等各行各界重量级大咖共同进行讨论。对研学旅行政策、研学旅行市场、研学旅行前景、研学旅行从业者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国家推进研学旅行,要从青少年成长出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研学旅行的推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此后,《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也指出,要确定国家级的研学旅行基地、确定研学旅行的路线、制定研学旅行的制度性文件,从国家层面,再度肯定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孙云晓认为,今天青少年最缺少的就是社会实践,去用行走的方式,社会考察的方式探究这个世界。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是实践性、体验性。孩子们是在体验中长大,成年人不能代替他的成长,就不能代替他的体验。第二,群体性。人成功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智力,第一是学习和智商,分析型智力;第二是,实践性智力;第三是,创造性智力。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研学旅行,现在看来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很多城市没有响应,没有措施。所以我局的,我们需要一种思想启蒙过程。

研学旅行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和政策推动,更需要各方配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研学旅行最终是要惠及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所以明确研学旅行的定位,从孩子的成长入手,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关键。

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在国家博物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已经有16年,专门面向孩子,他将自己定位为“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推广人”。张鹏在论坛上先向大家介绍了他正负责的关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团队。从他的角度看,研学的课程设计是很重要的。但研学的内容一部分是线路设计,这部分应该由旅行社完成,另一部分是课程内容,这个应该是目的地馆方承担。还有,我们需要专业社会力量参与,让那些既懂博物馆,又懂孩子的社会力量利用起来。在研学旅行中,只有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才能为孩子们带来了全面而丰富的体验。

廖厚才过去在接受中国网采访时曾发表观点认为,我们要通过教育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把人力负担变成人力资源,逐渐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这次论坛上,他更是对研学旅行作为新的教育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廖厚才认为,研学旅行符合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在补教育的短板,我们正在强化社会实践的知识和探索。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

研学旅行且知“知易行难”,更要勇敢迈步

曾打破吉尼斯徒步世界纪录、世界上首个徒步走出罗布泊、被喻为“当代徐霞客”的雷殿生也在“观前路·致真知”论坛中分享了经历。他曾经历了19次抢劫,遭遇过40多次野兽,这些经历不仅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让他在每一次冒险与旅行中更加勇敢。他现在也在帮助孩子们进行一些研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无以言说的幸福感。青少年增强担当意识与冒险意识,这些事在课本当中是学不到的,所以必须发挥研学旅行的作用。

单一的学校教育使得学生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鼓励研学旅行,就是让青少年在完成模式化的学习之外有寻找自己本真的过程。但寻找到社会各界都认可的培养方法仍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张庆元认为,在研学旅行实际操作过程中,最束缚我们的事情就是对于安全的考虑,对于教育机构、旅行社来讲,在安全责任上有承受不了的风险。

在国家各部委的联合推进下,研学旅行正从概念走进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正感受到教育改革中的变化,感受到研学旅行已经真实的影响生活。

研学旅行的的第一步,不光要实现让青少年们走出去,更要让青少年们动起手来,“行”不光是走出去,还是动起来,在“行”中学,在学中“知”,行知合一很重要。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青少年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智开学院院长邢良对研学旅行这样走出去的经历,会是孩子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

研学旅行真正落地,要视研学基地为关键

2017年11月20日,教育部发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公式名单》,共涵盖204家单位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4家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18年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陆续发布省级、市级研学基地名单。研学基地或营地的建立与推广被看作是推进研学旅行落地的重要一步。

张亚钧介绍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在一些专项活动中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注。他通过介绍近几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做过的工作表达了,博物馆要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要在教育链条上扮演重要角色。我们不能光等学生走进博物馆,还要通过学校、博物馆以及教师队伍与讲解员队伍共同配合,更好的引导学生们在博物馆中解锁课堂新体验。

世纪明德集团副总裁蔡美玉也对研学基地在研学产业中的重要性发表了看法。在她看来,建立营地是接纳孩子的一个载体,我们会发现很多营地基地甚至当地的孩子都没有去过,这值得我们反思,是机构引导的不对,还是学校根本不了解,还是营地基地在课程建设上没有很好的融合。

世纪明德正发力营地全产业链布局,首个自建营地项目——世纪明德(大荔)未来国际营地,预计将于2019年全部落成。未来,世纪明德会以自建、改造、托管营地作为出发点、以承接周边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业务为切入点,在面上,以扩大自有营地及所管理的营地数量。于此同时,世纪明德也在发力线上教育。

中青旅教育发展部总监金笑怡也站在旅游行业探讨教育与旅游结合的方式。她讲述了在实际同教育研学基地合作的过程中会遭遇到的一些波折。比如,组织孩子们来北京,是很难安排他们住进五环内的大学的。但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出发点都应该是像宋庆龄曾说过的话:“我们要把国家最好的给孩子。”

营地教育依托营地资源,在自然教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而在课程安排上,经过近几年营地教育方面专家的不懈努力,营地教育已经日渐完善,涌现出一批营地教育优质企业。从市场角度看,过去从事营地教育与营地开发,以及博物馆资源,即有完善周到的硬件设施,为研学旅行提供了安全、可信赖的学习环境,也有多年文化软实力的积累,可以更快地实现研学服务。

研学旅行的提出,无论是对教育体系,还是对旅游产业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教育同旅游融合的过程。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和组成中,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国内研学行业有光明的前景,但目前研学市场混乱,研学路线、研学课程设计有待深化、细化、规范化。

研学旅行涉及多方协同,统筹协调难度大,也容易流于形式。面对种种困难,解决之道不仅是一方之事,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只有教育、财政、交通、文化、旅游、公安等各方联动,才能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各部门应主张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观前路 ·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为研学旅行做判断,提建议,立观点。从务实出发,各方各界在青少年领域有建树的专家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献言献策。本次论坛提供了思维碰撞的场域,与会者也感慨论坛主题直指事关研学旅行发展的深刻问题。在本次论坛结束之后,中国网研学频道将进一步跟进国内研学旅行的发展,为全行业强力发声,同全行业共同成长。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