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张亚钧:研学要注重内容设计,课程和基地两手抓

发布时间:2018-07-31 10:53: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小宁 | 责任编辑:刘昌

“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于7月27日下午14:00至17:00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行。

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受邀出席会议。会上,张亚钧对地质博物馆的研学旅行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并分享了自己对于研学的见解。

“作为研学游基地,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建于1916年,是中国第一个公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我们博物馆主要的特点就是标本丰富有几十万件的标本,是亚洲标本最丰富的博物馆。”张亚钧说。

他表示,地质学对于研学内容而言,是非常优质的选择。通过研学游的形式,能够更好的给学生拓展知识、丰富和认识。

张亚钧在会上做分享(摄影:刘小宁)

“研学旅行应始于国内,专于国内。在我国,像中国地质博物馆一样馆藏丰富、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数不胜数,博物馆应该也有足够的实力能成为有质量、有内容的研学旅行选择。“张亚钧说。

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一直以来都在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与研学旅行互促互进而努力,并致力于关注和发展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随后,他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为研学旅行总结出两点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保证研学活动整体性和完整性和教育性。2.打破局限,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此次“观前路 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旨在为研学旅行做判断,提建议,立观点。从务实出发,各方各界在青少年领域有建树的专家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献言献策。本次论坛提供了思维碰撞的场域,与会者也感慨论坛主题直指事关研学旅行发展的深刻问题。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研学频道主办,邀请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现代教育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鼎盛教育集团副总裁张庆元,中国网研学栏目执行主编郭毅,中国网研学栏目主编冯竹等各行各界重量级大咖共同进行讨论。对研学旅行政策、研学旅行市场、研学旅行前景、研学旅行从业者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非常容幸能参加今天下午的研讨,我是来学习的,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我们作为研学的基地,或者说作为一个承办单位,怎么搞好研学工作,这个问题既是热点问题,也是我们都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刚才几位老师表达的观点我很认同,他们为我们阐释了研学的意义。国家在大力推进重要的产业,研学总体是向好的方面推进的,特别是北京,中小学研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地质学对于研学内容而言,是非常优质的选择。我们称地质学为“地球科学”、“自然科学”,通过研学游的形式,能够更好的给学生拓展知识、丰富和认识。我曾兼任徐霞客研究分会的副会长,我认为徐霞客就是研学游的开创者,他写的游记,他描述研究的事物,他每到一个地方既游又研又学的行为,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

作为研学游基地,把我们地质博物馆的情况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作为研学游基地,我们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于1916年,是中国第一个公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我们博物馆主要的特点就是标本丰富,馆藏系统,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特别是几十万件的标本,全世界不敢说,亚洲是最丰富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建馆较早,地理位置较偏远,面积较小,在博物馆的推广中也遇到了阻碍。目前我们正在筹划新馆的建设,我们地质博物馆入馆人数超过三千人时,馆大楼甚至会出现轻微晃动,所以现在也在实行人流限制。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科普基地,我馆作为全国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等,我们在业内获得了许多荣誉。2016年正值我们建馆百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我们致贺信,给予博物馆肯定,同时要求我们“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已任,以服务青少年为重点。”青少年也就是中小学生。这些年来我们博物馆确实是立足于青少年,特别着重科学普及和教育,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普工作。近些年北京市区到县、山区,包括现在我们要辐射到的京津冀,近几年都开展了青少年的科普活动。其中我们还邀请了十几个地理学方面的院士作为我们的科普顾问。每年中小学第一课活动中,我们邀请院士进校园,教孩子们是如何学好地质学,意义非凡。

同时,我们也举办中小学科技素质教育大课堂示范教育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的地地质学夏令营,就是我们中国地质博物馆组织起来的,现在也一直在延续着。现在研学游我认为还流于夏令营的一种延伸,两者在许多内容是相似的,包括走出去,包括在走出去的同时开展教育、学习。2017年我们成为全国第一批研学游的实践教育基地,去年拨款50万元主要投入在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设计好中小学地球科学研学游的精品教育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我们要围绕着中小学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结合我们博物馆的展厅资源和馆里面研究教学人才资源,开发好中小学生相对应的体验性教育;第二,制定博物馆参观路线,因为馆内包纳了几个不同内容的展厅,有古生物厅、国土资源厅等等。研学游不能说面面俱到,每个厅都看,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幼儿园的不同特点制定。

第三,研学课程的开发,我们做了一个试点,重点选取了几种突出的矿物,金、银、铁作为代表,向学生介绍矿物的盘查,开采,冶炼,加工。第四,开展对相关科普基地,研学基地讲解人员培训和管理人员培训。我们组织了有关人员分成了四个课题组,分别来完成,推进研学工作人员的集中培训。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自然科学的专业馆,展出的是以地质标本为主,虽然说体验性教学比较丰富,但是我们地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这种研学还得走进野外。更多的体验性教学,要实践性教学,突出他的特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学生们参观完博物馆,然后到野外去实地看一看,更能增加和深化他们的认知。

第四,我们也是首次开展研学项目,也是缺乏经验,需要更多的交流,上次我们也跟教育,科协方面提过意见,如果能参加集中的培训更好。以上就是我们博物馆在研学相关方面的发展现状,据此,我站在博物馆的角度想提两点建议。

第一条建议,一定要加强顶层设计,保证研学活动整体性和完整性,研学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性,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历史知识,包括提高中小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情操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作为自然科学的基地,研学游在我们博物馆,深受孩子的喜爱。特别是野外研学活动,中小学生们报名情绪高涨,过程中一路上欢声笑语,援疑质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搞好地球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顶层设计,没有牵头单位,我们只能自己摸索、探索,还希望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使活动完整有效。

第二条建议,我想要打破局限,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我们中国地质博物馆仅仅是我们自然资源部其中的两个基地之一,还有一个李四光纪念馆。但是我们现在的研学游基地很多,光是全国性的科普基地都有三百多家,这些资源要充分利用好,不能浪费。最近几年我们进行科普活动,建设了很夺的教学基地、夏令营基地,积累了数量与质量兼顾的优秀资源。比如门头沟的基地,那是我们一个教学基地,一条沟全长2.8公里,风景秀丽。现在沟的所在村正在进行改造,改造完毕之后,中小学生可以到这里研学。我们的硬件设施如展厅、教室一应俱全。还可以到怀柔黄金地质矿山公园博物馆,参观矿洞、淘金池,、登山等。

所以我想研学游不一定非要去国外,不一定非要去远处的景区,在北京就有许多优质资源。例如刚刚提到的门头沟还有古生物资源,若让中小学生研学自己动手挖化石,这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次融合了教育意义与趣味、动手能力与脑力的优质研学之旅。(文/刘小宁)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