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廖厚才:研学旅行要倒过来实践

发布时间:2018-07-31 10:53: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郭琦 | 责任编辑:刘昌

“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会议厅举行。

《现代教育报》社长廖厚才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会上,廖厚才对教育改革与研学旅行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分享了他的独到观点。

廖厚才认为,教育改革是基于供给侧改革,也要“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过剩的,需要补齐短板,引导孩子到社会中,去学习相应的短板。

研学旅行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廖厚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

《现代教育报》社长廖厚才在会上发言

“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应该是先‘行’、后‘旅’、再‘学’、最终是达到“研”的效果。要培养起看问题、做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教育的环节,所有的环节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廖厚才说。

廖厚才表示,研学旅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环节,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孩子真正的走出社会,走出我们学校,在祖国这么大的领土上,让他们真正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他们培养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研学频道主办,邀请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现代教育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鼎盛教育集团副总裁张庆元,中国网研学栏目执行主编郭毅,中国网研学栏目主编冯竹等各行各界重量级大咖共同进行讨论。对研学旅行政策、研学旅行市场、研学旅行前景、研学旅行从业者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采访实录:

谢谢中国网给了一个机会,搭一个台子,咱们一起探讨一下研学旅行。我的外甥前天刚刚从美国研学旅行回来,他们在做课题,十天的时间里收获特别大,一直给我们发微信,探讨他的问题,他的收获,这两天正在写报告,我觉得他这种感受,让我觉得确实孩子们需要开阔眼界,在社会上体验,思考的这样的经历。

我先说一说我的第一个想法,我觉得研学旅行确实是符合了教改的精神,2014年开始北京市推行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我们叫深综改,其实就是基于供给侧改革,就是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过剩的,我们需要补短板,向社会学习这么一个短板。深综改明确提出来,要有10%的时间社会活动,我们现在90%的教学和10%的社会实践活动。最近几年中高考的改革,我们也强化了社会实践的知识,探索。我觉得孩子们在学校待的时间特别长,走出来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世界,非常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研学旅行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学旅行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对他成长更好一些。我们说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

我们也办过一些关于研学旅行的小论坛,上次跟海淀教科院办了一个论坛,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他对研学旅行的提法,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怎么理解研学旅行,应该是研学旅行倒过来,行是基本的,旅,学,研。最高的境界是研,我外甥这次出国他也不是简单的逛一逛就过去了,他在做课题,做问题,做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我认为研学旅行现在多了,很多学校在办活动,我们认为研是最高的高度,研学旅行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教育的环节,所有的环节都应该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向学生的研和学的层次,旅行是一个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我们在设计线路的时候,假如将来国家有一些点,旅行线路,我认为都应该是有教育的专家共同参与,不是单独转一圈就完了,需要周密的准备,一方面学生需要大量学习知识,不能全部都参与,偶尔有一次,10%的时间用于旅行,就应该经过周密的准备,要把研学旅行整个的环节,也作为学生成长的好契机,我们面对很多很多困难,面对困难怎么办?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共同克服问题,克服困难。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之中,有很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跟老师的关系,同伴的关系,放在一个实践的环节里面,也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好的学习机会,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认为孩子真正的走出社会,走出我们学校,在祖国这么大的领土上,让他们真正的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他们培养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这也是我们从大的角度应该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文:郭琦)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