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张鹏:博物馆不是旅游景点,是终身学习的场所

发布时间:2018-07-31 10:53: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艾思 | 责任编辑:刘昌

7月27日下午,“观前路,致真知”——研学中国2018年夏季圆桌论坛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举行。


“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应邀参加会议,会上,张鹏分享了对研学旅行中,教育与研学、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分享了他独到的见解。


张鹏在会上分享(摄影:刘小宁)


张鹏先生谈到,要做好研学教育,真正把研学的效能发挥出来,需要把学校、旅行社、和研学基地和营地三者之间打通,研学这项工作就好办了。研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需要由教育部门为主动进行推动。


“我的心目中人的一生,需要接受的教育有三类: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公共教育,我们现在更缺少的就是公共教育。”张鹏表示,“像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自然馆都是公共教育的空间,甚至包括医院等,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都应该承担相应的公共教育职责。”


现在,国家多部门联合,大力推进研学教育,中小学校对研学工作也越来越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上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现阶段学生教育的需求,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在游中学、在学中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首批二百余家研学教育基地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研学基地,对中小学生的研学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意义。


“博物馆不止是旅游景点,更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场所。“张鹏说。


本次论坛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到会嘉宾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均,中国“当代徐霞客”、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青少年博物馆项目推广人、耳朵里的博物馆创始人张鹏等十余位行业权威人士。论坛围绕研学行业中教育的个性化、流程执行的标准话、研学机构与互联网如何实现强有力的结合等问题展开讨论。


以下为发言实录:


因为时间关系,我给大家分享三个内容,一是做个简单介绍,我个人和团队的基本情况;二是谈谈我对研学的看法;三是专业的社会力量如何参与研学。


首先,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我自己是从2003年的春天开始,在国家博物馆给孩子讲中国文明、世界文明相关的展览,到今年已经16年了,应该是国内比较早的专门给孩子讲博物馆的人了。同时,这两年每年还会有100多场的线下讲座,一大半都是走进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从几年前开始,我通过书的方式,给孩子做些博物馆相关教育工作,先后写了四五套书,最近写的是《给孩子的文物中国通史》,同时,也面向博物馆专业社教人员做些培训工作,希望自己给孩子讲博物馆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


2014年底,我成立个专门关注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团队,定位就两个,第一个关注青少年,第二关注博物馆,现阶段,我们的主要产品是:博物馆童书,博物馆音频,博物馆课程,博物馆游学,未来会有更多形式的呈现。我们的游学是对C端市场,以学校为主题的B端接触比较少,但也受部分中小学校邀请,做些中小学校社会综合实践课,有些想法和经验,可以跟大家做些简单交流。


我们有个线上微信平台叫耳朵里的博物馆,旨在成为父母们走进博物馆的拐杖,为他们和孩子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多的帮助,我们文章的原创率大概80%,我们的游学有两个系列产品,一个是古都中国史,用古都穿起来中国历史的脉络给孩子,去南京看六朝,去洛阳看隋唐,第二个是古国世界史,希腊,埃及,以色列等,寻找古代世界文明起源。现阶段,产品的销售以我们内部社群为住,容量小,还没有拓展开放。图书跟音频的部分是偏重于线上,音频一部分是免费,一部分是付费的,大家可能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无问西东》展览的音频是我们团队和国家博物馆合作开发的。现在不少博物馆跟我们合作开发,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产品,我们还是专注于做内容生产和开发。


另外,我们今年开始尝试付费音频,现在已经推出了两个产品《文物中国史》和《成语文物双修课》,整体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坚持立足于我们博物馆很垂直的领域,也耽误大家一点时间介绍一下中国博物馆,中国截止到2016年底,一共4873家博物馆,现在早已突破5000家,北京179家在册的博物馆,还有很多不在册的,博物馆非常庞大。但是博物馆也会有自己的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我特别感谢的是2003年我开始讲解,2008年的时候博物馆开始免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10年,我是看到观众的变化和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有一个数字也可以分享给大家,2017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次806万,其中北京本地人口占比达到44%,这个比例未来会越来越高。我每次在展厅里面都说博物馆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更是我们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场所。我们是深耕博物馆这个领域,所有都是围绕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文化资源单位,而不是从学校的角度做延伸,这恐怕是我们和很多旅行社最大的差别。


第二个研学旅行,想和大家交流三点,第一个,研学旅行定位是什么,到底从旅游的角度认识它,还是从教育的角度认识它,在我心目中,人一生的教育由三个板块组成,一个是家庭教育、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公共教育。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自然馆是公共教育空间,包括医院等等,给我们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空间,都应该承担教育的职责,只不过我们没有把职责做起来。我们现在主要是从教育部门推动研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就像刚才蔡总讲的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所以我们要想了解研学,首先是要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再谈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教育的行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想和大家讨论的跟前面那个问题很类似,到底谁来牵头做这件事情,教育部门应当是主体,2017年,教育部发布首批研学教育基地和营地,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教育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和以前很多首先介入这个领域是从旅游的角度介入这个领域不一样,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力量进入,这是个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力量牵头做这件事情,我们到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引,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研学的内容是什么,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该谁来组织这样的问题。在我心目当中,这个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线路的问题,研学应该是三个点,只要把三个点打通就好办了,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旅行社,还有一个是研学基地。


线路设计在我心目当中,应该由旅行社主要承担,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研学基地,线路上的设计,不牵扯到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应该是牵线路的问题。我跟很多从事研学旅行的朋友说,你们要培养的不是能讲故宫的人,你们要培养的是能组织学习,联通内容,进行穿线的人。应该是中间这个环节旅行社承担。


课程的设计,这个应该是研学基地,也就是博物馆方面应该承担,教育部的设计,希望两百多家研学基地,能够开发更多的课程,菜单化,供不同年龄段,不同目标的学习。真正源头的内容,应该是博物馆去做的,实际的现状是,现在很多博物馆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博物馆社教的职能刚刚被凸显出来,还在自我发展的阶段,专业方面,现在缺少既懂孩子又懂博物馆的人,这也是我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像北师大、首师大我们真正培养基础教育老师的高校,应该在校时就有博物馆教育这样的课程和案例,给未来的老师们先去培养。所以现在就会缺少很专业的人才,北京有一家博物馆是研学基地,请我给他们社教部门的讲解员和老师培训,打电话跟我说,他们是物业管理办公室。中国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政府既然给了这样的投入,研学基地应该担起来做博物馆终端部分的课程,那学校的角色是什么,学校应该整个全程都参与,在线路设计当中,学校要从自己的角度给意见,在课程开发当中,学校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出意见,这就是国家博物馆,陕西兵马俑等博物馆,联合周边中小学校,建立起来课程研发的原因,这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现在四千多家博物馆,很大一部分博物馆是小微博物馆,大量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大馆身上,未来要走的路更长,我想说的第三个话题就是研学内容该怎么样做,谁来组织这个内容,我心目当中线路应该旅行社来做,课程内容应该是馆方,学校应该参与到完整的过程当中,把控质量,提供方向,提供要求的角色,因为我不是做这个的,我只能从局外人的角度看这个事情。


第三个,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我们团队做的是专业社会力量,博物馆在开发这样课程的时候会找到我们团队。我们研学基地也好,旅行社也好,做这项工作过程当中,其实都是需要借助外部专业的力量来做,因为这是很空白的新兴的领域,大家都在摸索,有一部分人先行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可以用,所以我们团队的定位是做专业的社会力量。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无论是在线路的过程还是内容的过程,我们需要借助专业的力量去辅助做些工作。


我大概就说这么三块内容,谢谢。(文:艾思)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