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教育种子教师叙事——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杨芳:“草根”教师的新教育

发布时间:2018-07-23 09:27: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宋佚 | 责任编辑:闫景臻

中国网7月14日讯(宋佚)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也曾在工作中迷失方向,一度消沉。然而,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教师杨芳用追逐新教育的成长经历,讲述了从工作中获得幸福的另一种可能,并为自己贴上了“草根”、“幸福”、“成长”的标签。

image.png

 

认识“新教育” 走出倦怠期

“我到医生那里体检,他把手伸进我的嗓子眼儿,拽出来一只鞋子和一只小玩具船……”每当读到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这首脑洞大开的童诗,杨芳就会与班里的孩子们一起乐得大笑。每天的晨诵午读,是她与孩子们共享“精神甜点”的美妙时光。

image.png

清晨,他们诵读《撑伞的日子》、《晚风藏在花丛里》、《会飞的叶子》……中午,杨芳用柔美的嗓音为孩子们读绘本。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后,有学生这样写道:我觉得大兔子非常地爱小兔子,它的爱比山高,比海深。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我想对她说:“妈妈,我爱您!”

而在几年前,杨芳却不像现在这样快乐。“为什么我们班有这么多后进生?为什么总有人不写家庭作业?为什么刚进校园的孩子们个个活泼、机灵、惹人喜爱,现在却有一些面孔让我很难再爱得起来?为什么领导和家长好像看不到我的努力,却总是看到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为什么以前的我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后来却是能躲则躲?”日复一日的繁琐工作让她失去了初入职场的激情,看不见成效的付出消磨了她的耐心与自信,数不清的疑惑与抱怨充斥着她的脑海。这些困扰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绝望的杨芳认定自己进入了职业倦怠的状态。

2011年,杨芳在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的报告《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中,第一次听闻“新教育”的概念。“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又能让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这样的“鸡汤”让倦怠满满的杨芳眼前一亮,重新燃起了教育工作的期望。

对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让工作变成了她的乐趣,每天都带着期待和愉悦的心情来到校园。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她的脑子里都在琢磨各种寓教于乐的小点子;睡觉前,她还在思考没有突破的工作。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她所理解的新教育是用心的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她充满能量。“不得不说,是新教育给我了新生命!”杨芳总是这样说。

缔造完美教室 “I’do”

在杨芳看来,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缔造完美教室”和“家校合作共建”是不可割裂的,这也是她最具心得的两项行动。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教室呢?杨芳经过和孩子们商量,很快确定了班名“I do”、班诗、班级愿景,并开始重新布置教室。教室从此不再是一间冷冰冰的屋子,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有了共同的故事与密码。“‘I do’的谐音是‘爱读’,希望孩子们个个都能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I do’又有‘我会’、‘我愿意’的意思,愿每个孩子都能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杨芳说。

“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生活。”和印象中威严刻板的老师不同,有着一张娃娃脸的杨芳更像是一个孩子王,繁忙的教学工作“捆”不住她那颗活泼的心。于是,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这段文字,她的脑子又转起来了。

联想到新教育实验基本方法之一“聆听窗外声音”,杨芳发现开发“旅行”课程既符合新教育的理念,又适用于“I do”班,还适合她这个“贪玩好耍”之人。

image.png

春天,他们去绿道骑游,公园赏花;夏天,去黄龙溪游玩,平乐古镇戏水……旅途中的收获总是让人喜出望外,登高远足,一直嚷嚷做不到的孩子们,全部登上了金龙长城的顶峰;路过池塘,孩子们用惊人的创造力表述,自己观察到荷花和睡莲的不同;野外烧烤,平时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纷纷亲自动手为老师和家长烤串吃,体验自力更生的成就感与幸福。

杨芳认为,家长也是教育者之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少不了家长的参与。于是,她将家长请进教室为孩子们上课。

一位在食堂工作的阿姨,是班上一个同学的妈妈。第一次被邀请来讲课的她并不拘谨,而是大方地讲起了食堂工作的辛劳。刚去工作时不会推餐车,把手烫了;在食堂摔倒一次才知道,每个工作人员都滑倒过。说到后来刘阿姨哭了,她希望孩子们再遇见食堂的工作人员时,能说一句“叔叔,阿姨,你好,你辛苦了”。孩子们的眼中泪光闪烁,他们终于知道,每一项工作都有着背后的艰辛,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懂得了理解、感恩……

和孩子们一起大胆尝试 把厨房带进教室

渐渐地,仅是请家长来讲课已经不能满足杨芳天马行空的思维,如何能让“家校合作共建”更具有行动性呢?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杨芳酝酿出一个大胆的点子——把教室变成厨房,请会做菜的家长来教孩子们下厨。

image.png

做菜,首先需要炊具,材料;其次要考虑安全,毕竟孩子们接触炉灶、刀具有一定危险性;最关键的是,这样“折腾”难道不麻烦吗?

然而,杨芳乐此不疲,家长们也非常配合。一位开冒菜店的家长接到邀请便欣然答应,为“I do”班的饮食课程拉开了序幕。吃着冒菜长大的四川娃们,还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这道美食是怎么做出来的,更何况了解冒菜的文化。等到出锅,他们把碗里的汤都喝得一干二净,还不停用舌头舔舐嘴角的余味。

饮食课程很快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而接下来,包抄手、炒饭、火锅、凉面一一走进教室,“I do”班常常飘出美食的香气,引得其他班的师生垂涎三尺。看到孩子们积极自发准备做菜的材料,杨芳也把家中的果汁机带到班上,为孩子们榨爽口营养的果汁,夏天喝起来特别解暑。

“我和孩子们像一个共同体,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间教室,热爱这所学校,期待上班,期待上学,不想分开”。杨芳说,在学校被快乐围绕的孩子,回到家还在回味课堂的美好,这份幸福也传递到了家中的心中。一个曾经两次去找校长告过杨芳状的家长也给她发来信息说:“杨老师,你真是一位有创意、有爱心的老师,今天放学后孩子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说了你们搞的活动。孩子非常开心!谢谢您!”

自认识新教育以来,杨芳坚持把新教育实践过程、阅读心得和工作反思写进博客,已累计7万余字。“抄三年教案只可能依然是一名教书匠,而坚持写一年反思则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杨芳说,新教育悄然改变着她的生活方式,让她的生活变得异彩纷呈,也让她更加享受生活,享受幸福。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