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缘起:兴趣
小学刚接触数学时,我便发现了数字、公式和图形的独特魅力。尽管当时学的也不过是基本的加减乘除、直角锐角,但我却乐此不疲地做着课本上的趣味探究题,摆弄过三角尺量角拼角。
直到有一天,数学老师下课时走到我身边,看见我的草稿本上写满了自己“原创”的各种式子,才发现我是个小数学迷。从此,在他的带领下,我走上了奥数的“不归路”。
当时, 别的小朋友放学后去操场玩乐,而我们几个小伙伴则对着同一道竞赛题,托着腮帮苦思冥想。偶尔老师会来瞅瞅我们的解题情况,看我们被难住的样子忍俊不禁,于是云淡风轻地点拨几句。随后我们便会奋笔疾书,比谁的解题速度更快。
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自己忽然间茅塞顿开,站起来举起手大喊“我解出来啦!”的场景。那是我的少年时代最快乐的回忆之一。对数学的热爱,也从那时在我心里播下了种子。
中学翘楚:勤奋
如果说小学数学是一座鸟语花香的庭园,那么中学数学则是一片通往深山的密林。代数和几何各有千万种变化和思路,内容更丰富,思维更抽象,整体难度也更高。
但是,我对数学的热爱却从未改变。难度的提升反而成为一种动力,让我下定决心:要比别人学得更好,把数学学到极致!
下课后我经常缠着老师答疑解惑,总爱拿着超纲题让老师教我。老师大概也被我这股执拗劲儿感动了,每次都非常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一有什么数学竞赛也推荐我参加,因此初中阶段也拿了一些奖项。
初一结束我便学完了整个初中课内的数学。初中三年,我不知刷了多少题,并记住了所有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以及显著的成绩提升让我的信心大增。在不知不觉中,数学从单纯的爱好特长,变成我的一种信念。
也许在别人看来,我喜爱又擅长数学,肯定学得轻松,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背后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
在保证其他科目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我把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数学上,进校的路上,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以及晚上睡前的零碎的时间,更不用说寒暑假的补习。可以说,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是我唯一的陪伴。
后来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高考数学满分,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等,看似顺理成章的成果,其实凝聚了水滴石穿的日夜努力。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粗略计算一下,我的小、初、高整个学习阶段,做完的竞赛书有近100本——这也成为如今我不断去激励学生的一个实例!
投身教育:感恩
仔细回想,我发现在每一个关键阶段,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引和培养。小学老师发现我的兴趣,并引导我把兴趣发展成特长。而中学老师则是帮助我将特长沉淀成为理想。
我想这种师生传带的情谊,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人生理想的一部分。每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听过我讲解后豁然开朗的神情,我的内心都会升起一股巨大的喜悦。
晓直播的伙伴也和我有同样感受,李航、艾锋等晓直播的成员们都怀着这份热忱。希望给孩子们提供便捷、优质和个性化教育,在课堂上既能聆听北大老师讲课,课下又能获得老师足够的一对一关注,挖掘和引导每个孩子的潜力。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知道孩子们多么需要和渴望老师的关注,如今身为教师的我们更了解每个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一路走来,我能遇良师是一种幸运,在未来,我希望将这份幸运惠及到每一个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