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武侯实验小学胡艳:我就是课程

发布时间:2018-07-14 18:26: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小野 | 责任编辑:闫景臻

中国网7月14日讯(李小野)戏曲,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足迹和无数文人墨客呕心沥血为之打下的文化根基。武侯实验小学的胡艳是一名戏曲爱好者,加入新教育后,新教育实验2013年《萧山宣言》中提出:“我就是课程”,这条理论给了她信心。胡艳心想,如果能将自己的爱好融入学科,将自身的资源发展为一门课程,那是一件多么幸福又有意义的事。

image.png

在武侯实验小学,胡艳算是一位新人,刚到学校的时候,学校校长听闻她爱好戏曲,就让她把戏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在各方面鼓励她,并开设戏曲社团班,让她将戏曲与自己班级、学科相结合。也就是那时,胡艳认识了新教育,并成为了其中的一名种子教师。新教育的体系很广,学校校长针对她的特点给了她一条建议:从“我就是课程”做起,利用自身条件,开发卓越课程。于是,胡艳从之前零碎、单一地传播戏曲变成了主动开发戏曲课程、构建班级文化的实践者。

 image.png

创设氛围,娃娃看戏

戏曲是一种艺术门类,更属于艺术学科的范畴,如何让戏曲自然地融入班级文化课程,尤其与胡艳所从教的语文学科相挂钩,而不是仅仅成为班级文化的一种点缀,这是胡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困惑。

首先从班级文化建设开始,戏曲成了胡艳班上的特色,她说,我们班班名本来是太阳花班,我又取了一个相呼应的曲牌名“朝天乐”,班级精神就是“小小太阳花,齐齐朝天乐”。

在教室的文化布置上,全部以曲牌名给各个板块命名,如:“步步娇”为学生假期的“小脚丫世界性”照片展示;“雁过声”为孩子们的读书心得,取雁过留痕之意;“行路难”为旅行所见所感,读万卷书更要行千里路;“画堂春”展示孩子们精美的绘画作品;“集贤宾”是曲词中的经典名篇,供孩子们课后阅读,学习经典、效仿先贤;“文如锦”展示同学们平时的优秀习作; “满庭芳”呈现五大剧种、五大行当的相关知识;“小桃红”是同学们平时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小小的年龄,却一样绽放不同的风采;“赏花时”栏目是同学们平时参加戏曲表演的照片回顾和一组昆曲《桃花扇》的卡通插画。讲台黑板旁边有一块小小的区域,是班级张贴公告、贴操行分评比表的地方,也是班级荣誉的公示栏,胡艳给这个版块取名为“摘桂令”,既切题又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在这样的班级文化的包围下,胡艳所在班级的教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戏曲童萌”班。

能唱会演,娃娃演戏

在戏曲教学上,胡艳没有选择上课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戏曲演唱教学,而是先用练耳的方式,每天午餐时播放戏曲名段欣赏,课间、午休、自习时见缝插针地进行播放,让学生听得耳熟、耳顺,不知不觉就会唱基本旋律了。一个段子听得差不多了,再利用午会课或班会课的时间进行个别字音的纠正,这样既不会占用上课时间,同时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接到新班级一个月后,胡艳的《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就登上了家长开放日的舞台,国庆节杜甫草堂邀请昆曲社参加表演,胡艳又带了一个同学扮演小春香,跟她一起表演《牡丹亭•游园》。一年多来,胡艳抓住一切可以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上台演出,校园艺术节、新教育课程展示、学校的教师讲坛等等,都是他们粉墨登场的舞台。

学校倡导家校合作,胡艳发现班内一位学生的姥姥是京剧票友,年少时曾跟张国立一起表演《沙家浜•智斗》,就邀请这位姥姥作为班级的京剧指导,带领三个小朋友组合成了智斗三人组,在学校“国旗下展示”中进行了表演。还发掘了副班、爱好文艺的家长一起加入,打造出真正的“戏曲童萌总动员”。

武侯实验小学的校长又随时提醒胡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将戏曲教学与学科结合起来,这是胡艳将爱好变成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提示。带学生听戏曲、看戏曲与表演戏曲,唱唱跳跳也能够培养出一部分学生对戏曲的爱好,但除此之外,胡艳找到了另一个出发点,将戏曲元素与语文学科中的绘本教学相结合,开发孩子们自己的戏曲绘本。

二年级时,学生有专门的绘本课,有一个学生带了一套戏曲绘本来班上跟大家分享,但七本书一会儿就看完了。在二年级结束的暑假里,胡艳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位同学制作一个戏曲绘本,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整部,可以从学过、看过的剧目中选材,也可以自选感兴趣的剧目进行创作。暑假回来,每位同学都带来了他们的成果。其中,戏曲故事《梁祝》、《劈山救母》、《窦娥冤》都深受学生青睐,不少学生选择了他们熟悉的戏曲题材;也有学生别出心裁,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用质朴的图画纸配以套红点色,小小的心思却极具古典意味。

戏曲绘本就这样开始在胡艳的班级推动了起来,但看着这些凝聚了娃娃心力的作品,如果仅仅把它束之高阁也终是昙花一现,它们应该还有更大的价值可以发挥。

创建平台,娃娃说戏

胡艳实践新教育后不久,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组织的研修站在成都本地招募第二期成员,得到学校的支持后,她顺利加入了研修站,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研修站里,李镇西老师每个月组织研修站成员进行一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同伴经验分享,也有李镇西老师自己的教育经历。李镇西鼓励研修站成员,从事新教育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多动笔写文章,多进行专业化写作。于是,胡艳也效仿着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艾弥儿的胡言胡语”,胡娟说,并不求公众号能有多大的关注量,但希望以开通公众号的形式来促进自己的写作,同时也给所写文章提供一个发布的平台。

在“艾弥儿的胡言胡语”里,胡艳特意开设了一个栏目,命名为“娃娃说戏”,专门用于发布学生们创作的绘本,胡艳还进行了几个板块的设计。首先,让创作绘本的学生录制“说戏”的视频,由胡艳亲口讲述这个故事,她以娃娃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吸引同龄孩子的关注;其次,胡艳撰文对说戏的娃娃进行点评,一部分介绍说戏人本身,突出创作者的个人风采,特别是与戏曲相关的亮点之处。孩子能唱能演的就配以她的表演视频,有其他特长的也可以略作介绍。这样,学生获得的成就感很高,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打造同一个栏目的责任心与荣誉感;第三部分才是绘本本身的展现,图片是使用真实度很高的扫描图片,有特别之处胡艳会加以简短的评点;最后为荐戏部分,推荐与绘本所讲内容相关的戏曲片段,为了方便大家欣赏,在文末配以视频。胡艳选择了不同剧种的代表作,尽可能的将戏曲常识的拓展面扩大。

“娃娃说戏”栏目在胡艳的班级成为了一项特色课程,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社会影响。知名戏剧发布平台“越剧之家”转载了学生作品《桃花扇》,获得了不少关注。

三年级上期结束的暑假,胡艳又布置了戏曲绘本的作业,学生有了上一次创作的基础,又对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学习,比上一次的戏曲绘本创作更加娴熟,也更有质量了。

胡艳说,“娃娃说戏”的栏目她会继续做下去,这不是一个票友老师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小孩随意的涂抹,它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它融入了语文学科,走进了课堂;它发布到了自媒体平台,又走出了课堂;它来自老师的引导,是新教育“我就是课程”理念的体现;它也结合了学生的兴趣与所长,将耳闻目见的戏曲片段化为自己笔下丰富多彩的画面。

“娃娃说戏”是很稚嫩的,它反映出来的故事不一定是它原本的样子,胡艳说,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待教学本身,你给他的不一定是他反馈给你的,但在这一来一去的变化中,总有什么东西留下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却不知不觉被耳濡目染了。我期待的是,他们打开电视后,不会对戏曲频道觉得陌生;在外语说得满嘴跑火车时,也会觉得中华的传统文化不是不认识的事物;能跟外国人叽里呱啦,也懂中国传统戏曲的咿咿呀呀。我更期待,当他们长大后,面临荣辱沉浮,能回想起在千百年的戏曲故事中早有如此经历;人生有绚烂光明的时刻,如《南柯梦》中的陡地荣华;人生也有失意伤感之处,如《牧羊记•望乡》中所唱“论兴衰贵贱由天”。原来这些,在他们的孩提时代便已知晓,只需岁月去一一验证,那些戏曲舞台上演绎的爱恨情仇、那些戏词中阐述的人生哲理、那些生命的悲与喜、成与败,原来都在当年那一本本由稚嫩的手勾绘出的绘本之中。

再进一步,娃娃画戏

今年暑假,胡艳准备进行第四个阶段,开展师生共同创作的原创戏曲绘本,邀请部分对戏曲绘本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由胡艳来写戏曲剧本,学生来绘制。胡艳说,这是 “娃娃说戏”的升级版或是2.0版,目前还正在筹备中。

“这些就是我加入新教育后所做的事情,不求全面,但求专一。”胡艳说,从开发卓越课程这一个点去打开新教育之路,从“我就是课程”这一句宣言去探索新教育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从坚持专业写作去践行一名种子教师蕴含的如种子一般的潜力,也从这个过程中朝我的新教育之路一步步迈进。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