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王兮:让教室开出一朵生命之花

发布时间:2018-07-14 18:09: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小野 | 责任编辑:闫景臻

中国网7月14日讯(李小野)2012年9月18日,对于王兮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这一天开始,她成为了一名新教育人,她的教育生涯因此而改写,每年9月18日也成了她的新教育生日。从此,王兮带领着“星星班”37个孩子一起走上了新教育之路。

 image.png

2017年7月,走过了五年的征程,“星星班”的这群新孩子毕业了。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散播到了四面八方,有的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的直升班,成名了一名“初中预备生”,有的则被成都市有名的公立和私立学校相中,转入其他学校衔接班,成为年级的佼佼者。去年教师节那天,星星班的孩子又从四面八方如归巢的鸟儿飞回到王兮的身边,回到那些年她们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image.png

用爱给孩子最温暖的启蒙

大嘟和小嘟是夏雨蔷和夏雨薇的乳名,她们是一对孪生姐妹,姐妹俩年龄虽小,来头却不小。2016年和2017年,她俩蝉联了成都市的羽毛球双打冠军,同时也是羽毛球单打比赛的第一、二名,被王兮戏称为“无敌姐妹花”。姐妹俩球打得出色,画画也是一流,是著名的画家熊亮老师的弟子。不仅如此,她俩还弹得一手好琴,成绩也在全年级名列前十。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两个孩子是传说中的“智力超群”“天赋秉异”的天才儿童,那就错了。正相反,俩姐妹在一年级入校时还因为没有任何学前基础教育而一度让父母十分焦虑。王兮老师讲了一件往事:那时刚上一年级,上课时,王兮问孩子,哪些小朋友学过拼音,会认字?想借此了解孩子们幼儿园的学习背景。从来没有学过拼音也不识字的大嘟看了看周围的同学,犹豫了一下也高高举起了小手。在随后的课文学习中,王兮请同学们用圆圈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大嘟第一个举手,“你画完了?”她询问道。大嘟肯定地点点头。王兮接过书一看,惊讶地看到满篇都是圈圈,大嘟无比天真地看着王兮:“王老师,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当孩子回家把这件事如实地告诉妈妈时,孩子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小心地询问道:“那老师怎么说的?”大嘟咧嘴一笑,“没什么,王老师只是摸摸我的头说,让我们一起和这些生字宝宝交朋友。”就这样,一个不经意地举动感动了这位母亲。当然,这件小事王兮早已不记得,但孩子的母亲却一直铭记在心,并记录在孩子的成长日志上:“我是何其幸运,让嘟们在最重要的学习时光中遇到了王老师,她用爱给了孩子们最温暖的启蒙。”

教师节那天,孪生姐妹送给王兮一份珍贵的礼物,是一本小小的诗歌集,主编是全国著名的诗人树才老师,姐妹俩的作品也被收录其中,王兮并不惊讶,因为在一年级的晨诵课程中她俩就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和画家

一年级时,王兮根据孩子们各自的特点,精心挑选了一首首儿歌和童谣。在《望着天空的眼睛》自然系列的组诗中,有这样一首艾青的小诗《小河》,这是一首关于草原、羊群、蓝天、白云的美好画面。

小嘟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写道:

“棉花糖

夏雨薇

白白的羊群

像一堆堆的棉花糖

白白的棉花糖

看着天上的白云 变成了羊群

天上的羊群看着河里的小鱼吃着棉花糖”

这个经典的案例经常被王兮引用,借以论证孩子就是天生的诗人和画家。在他们还保持着儿童的幻想和天真之前、在他们还不会用同样的颜色来涂抹太阳之前、不会用同样的辞藻来描绘星空之前、不会用同样的语言来交谈之前,他们可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不拘泥于分数的评价,让孩子们有了想象的翅膀和表达的欲望,浪漫而生动有趣的晨诵课程激发了孩子们潜在的学习力,他们用画画来诠释自己的理解,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向往,也许就是从那天起,一颗文学的种子就这样种进了她们的心里。

在送给王兮那本诗歌集的扉页里,孩子们是这样写道:

“还记得哪些愉快的早晨吗?

认识泰戈尔,学习金子美玲。

坐着汉字之船,穿越时空……


还记得跟自然接触的感觉吗? 

描绘蔬菜,观察蚂蚁,

乘着大鸟欣赏天空……”

王兮说,金子美玲和泰戈尔的《飞鸟集》是二、三年级时的晨诵课程,《汉字之美》是与课本整合的介绍汉字字源的口语交际课程,笔记大自然是四年级时依托于“农历的天空下”二十四节气的古诗词课程量身定制的写作课程。

大自然,让生命得到喘息

那时,一到周末,王兮总会抽出半天或一天闲暇时间,带着女儿去郊外,踏青、爬山,呼吸新鲜空气,骑自行车,或者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王兮说,这种郊游的方式如同一种生命的喘息。

相对于周末而言,学校生活便显得紧张、富有节奏感。而班里的孩子们似乎并没有王兮女儿那么幸运,他们时常向王兮抱怨:周末的补习班已经把亲近自然的时间压榨得所剩无几了。能否将学习与自然结合呢?抱着这样的想法王兮找到了一本有趣的书《笔记大自然》,作者克莱尔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和环保学者,而这本书也被誉为梭罗《瓦尔登湖》的现代教学版,它详尽地教授了日记的布局方式,各种不同风格的日记主题和技巧范例,怎样指导他人写自然日记。

有了想法,更要有行动的力量。所以,王兮很快便将这个极具操作性的小课程融入了班级的教学里,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浅尝新模式教学,意犹未尽

早读课时,王兮首先给孩子们欣赏了克莱尔的自然笔记练习:三月里长叶的车前草;黑橡树的芽叶开始胀大;雪雁从空中飞过,朝不远处的野地飞去;四月老白蜡树的种子横躺在校园的石板上,小朋友拿它当作直升机玩耍;蚯蚓和它们的孩子在土地里微微隆起;五月的木兰花开得正旺;这个春天看到的第一只丧服蝶正翩翩飞过大街……还有什么比这些美妙的文字和图画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呢,孩子们看着投影仪里的图片发出一阵阵赞叹之声。

王兮趁热打铁,具体介绍了自然日记的写法:在图画的右上角写上姓名、日期、地点、时间、天气、第一印象、风向、云相和云量;在地面观察时,聚焦于一个固定的观察目标,再描述周围的环境,将目标事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第一节语文课,王兮便带着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图画本、铅笔,端着小板凳,来到了四楼新辟的一块种植园地里。三十多平方米的小花坛里种植着各类蔬菜和两棵黄角树,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的小池子,里面有些水草和浮萍。孩子们或坐或站,有的孩子干脆趴在用瓷砖砌起的半米高的隔栏上,按照王兮之前教授的方法开始画起来。或许是四年级的孩子领悟力很强,或许是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连平时喜欢嬉笑打闹的孩子也很快进入到观察描摹的状态,一个个小脑袋认真地埋着,在图画纸上写写画画,此刻,王兮觉得自己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孩子们专注于植物的根、茎的形态,用尺子或用手估量着植物的高度,叶片的宽度,孩子们彼此之间小声地交流:“你看,水池的底部的青苔泛白。为什么呢?”“这个是什么?”

王兮说,当孩子们询问她各类植物的名称时,她这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老师实在汗颜,班里的大多数孩子也和她一样,不能叫出植物的名字,幸好学校种植园的管理员孙师傅是行家,耐心地跟同学们介绍:“这是小白菜,这是黄瓜,这是金鱼草,这是厚皮菜……”

王兮提醒孩子们除了观察某一样东西外,还有观察周围的环境。于是,大伙又抬起头来,看天上的云朵的形状,看几只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楼顶。于是,孩子的自然笔记上便有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9月的最后一天,9:00PM,气温20°,观察地点为学校四楼数学办公室对面的小花园。天空是灰白色的,阴沉沉的,空气很潮湿,几只麻雀振翅飞过,我觉得很冷,可能要下雨了。”

同学们在观察黄角兰的笔记中写道:“这株植物好像跟普通的树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别的树更小一些,它树皮呈棕色,叶子扁平,椭圆状,大约有2米高,树干和树枝都很细,最大的枝直径大约2厘米,两根指头就能握住。”

还有的同学在画面里,用铅笔涂抹的线条来表现天空的色彩,那是背景;天空下用铅笔勾勒出一方池塘的轮廓和水纹,这是前景;在池塘中,画了金鱼草、浮萍和青苔,并打上箭头一一注明;水位:7-12厘米;金鱼草的叶子软软的,有细毛;一种绿色的不明植物,像浮萍;水里有透明的水蜘蛛在奋力划动双脚。

王兮发现,连最拙劣的画技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也能描摹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图画作品,而这些图画作品通过数学的测量又最大化地将孩子们的记录变得科学、丰满、详实。第一次的课程尝试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一节课的观察日记时间让同学们意犹未尽,于是,10月的国庆大假,王兮布置的作业便是一篇自然日记,她心里想着,“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出门旅游,我的作业不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耳鬓厮磨的机会吗?”果然,孩子们听说这样的作业都欢呼起来,一个个喜笑颜开。开学后,同学们齐刷刷地交上一沓作业,王兮惊讶地发现,班上竟然有一半的孩子做了七篇自然日记,再配上漂亮的封面,便成了一本自然手绘书,孩子们主动超额完成任务,足见这样的课程非常具有吸引力。

再进一步,风雨无阻

这样的自然日记课程能不能做得更深入,与其他课程做整合呢?王兮的第二次尝试便更具有语文学科的味道了。

那天早上,下着蒙蒙细雨。要是平时,王兮和孩子们都会躲在教室里晨读。但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正是用另一种视觉观察大自然的绝好机会,于是,王兮带着孩子们打着伞,拿着笔和纸蹲在石坎上,围在小池子旁看植物的变化,孩子们的观察视角也从菜园里的小小植物扩大到观察大自然的昆虫。

“你看,这是什么?”调皮的同学摊开手心,得意地炫耀她的战利品。“哇,一个蝼蛄的壳!”同学们聚拢在她的周围,发出惊叹。这些平日里都躲在《昆虫记》里的玩意儿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大家非常兴奋。

回到教室里,王兮指导孩子们如何把观察日记变成一篇作文。在进行骨架图梳理的时候,孩子们有的说,我准备重点写我观察的池塘的变化,把平时没有下雨的情形和下雨后进行对比;有的说,我要重点写黄瓜,前几天黄瓜花在开呢,今天我就看见了一个小小的果实躲在叶子后面……那天的作文,王兮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指导,每一个孩子都写得不一样,每一个孩子都写得很生动。

“今天下雨了,水池里的青苔绿得发黑,平时挺直了身子的金钱草不知怎么的全部一股脑地匍匐在水池的底部。水池没有积水,我猜想是因为发白的青苔吸收了雨水吧!”

“昨天无精打采,快枯萎的小黄瓜,今天又长出了新叶子。有一朵黄角兰还开了花,真漂亮。这些植物真顽强,下雨的时候在长,没下雨的时候也在长。”

“一大早,我就被屋檐下滴落的水珠暗算了。下雨,昆虫都躲了起来,蜗牛却趁机占领了它们的地盘。”

孩子们的语言真实、细腻、风趣又生气蓬勃,平日里业已成形的词语通过孩子们观察力的雕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他们变得敏锐,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迅速提高。王兮想,这兴许是因为大自然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就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吧。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样的日记乐此不疲。不同时节、不同天气、同一地点进行比较、记录,还可以在同一时节、不同地点进行对比。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王兮常常被孩子们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只得把照片拍下来,向科学老师求教,或放在班级群里请爸爸妈妈帮忙解答,或变成作业让孩子们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写调查报告。王兮说,孩子们教我辨认积雨云、层云、卷云,教我认识龙葵、车前草……周末的时候,王兮带着孩子们去白鹭湿地观察植物和动物,一起在科普长廊里了解湿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动植物的物种,它们成了王兮和同学们共同的老师,这样的课程不知不觉竟有了科学、生物学的意味。后来,王兮发现有一个APP可以通过扫一扫“秒懂”植物的名称和习性,这让她这个外行也可以依托于高科技“装腔作势”,成为孩子们眼中的“植物学家。”

在做晨诵的《诗经》课程时,王兮发现《诗经》里出现了很多植物的名称,于是她百度输入“诗经里的植物”,没想到,里面的资料应有尽有。于是,她带着孩子们读《关雎》时认识了荇菜,那不正是水池里像浮萍一样的不明植物吗?读《芣苢》时认识了车前草,那可是利尿清热的常见药物……就这样,晨诵与笔记大自然又有了新的契合点。

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真正学习的小窗

后来,王兮遇到了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成为了李镇西博士工作站第一期研修班的学员。李镇西老师给学员们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王兮说,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吸引了她,“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这种工具包括五种技能: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积极的观察,这实质上是儿童同周围世界,首先是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最初活动。凭借观察,认识和学习才成为劳动,才能锻炼出观察力这种智能素质和智力发展的特征。观察力跟有思考的阅读相配合,这就是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的牢靠基础。”

看到这些,王兮眼前一亮,这不正是笔记大自然的理论基础吗?她只是把孩子们带进了自然里,让他们专注于一花一草的形状、纹理、气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植物、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观察、画画把事物具象化,细节化,捕捉到偶然闯入生活中的一只菜粉蝶、一只蜗牛、一只水蚊子的刹那感觉,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便打开了,他们便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不经意之间,王兮找寻到一种学习的新途径,一种整合数学、科学、艺术、语文等多学科的方式。在此之前,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发现了学习的奥妙之处,克莱尔已经开创了此项课程实践,而王兮也幸运地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又一位践行者--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学习的小窗。

五年来,王兮开创了丰富的班本课程,笔记大自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大嘟小嘟也只是37个孩子中的小小代表,新教育就是这样,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是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成就全人之美的教育。

那一年,王兮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她写的书《做有温度的教育》出版了,书里记录了五年的时光,一千五百多个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可以翻阅到孩子们上课精彩的回答,阅读到孩子们生命行走的轨迹,然而,更多的故事被留在了书本之外,以记忆的方式镌刻在了王兮和孩子们的心里。正如大嘟小嘟在诗歌的最后这样写道——

还记得

那都是和星星班相处的日子啊——

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

足以深刻彼此的记忆……

2012年秋天,新教育这三个字像一粒种子播撒进了星星班的教室里,而现在,王兮又将这粒种子撒进了彩虹班每个孩子的心里。从星星班到彩虹班,从一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从新教育实验诞生的2002年到2018年,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新教育人在这片大地上布局,编织出一个教育的童话与传奇。无数新教育人如王兮一般坚守着这十多平方的小小教室,坚守着平凡的三尺讲台,渴望开出一朵花来,是的,只要你相信种子和岁月,它终将开出一片花来!


文章来源:中国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88824912 商务合作:010-88824912 传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电子邮箱:edu@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