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构筑草原大地壮实的“生态筋骨”和不息的“文化血脉”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金梅 | 时间: 2018-06-28 | 责编: 曾瑞鑫

摘要: 就“民族地区职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草原生态保护科研实践以及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等话题,中国网记者专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富有,走进这所草原大地上的“传奇”高校……

中国网记者 王金梅


2018年毕业季到来之际,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震撼来袭,激荡锡林郭勒草原。

作为锡林郭勒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是这部史诗大剧《蒙古马》的出品方,也是近期一项价值2000万元科研成果的研发方,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单位。以“开明包容,团结进取”为院训、“勤学笃行,自强不息”为学风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有着许多众所周知的荣誉称号,也作了许多众所不知的探索奉献,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职业技能人才,同时担当起草原生态保护、国际文化交流重任,在广袤的锡林郭勒大地上,构筑起壮实的“生态筋骨”、不息的“文化血脉”,成为“草原城市智慧的心脏、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源”。

就“民族地区职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发展、草原生态保护科研实践以及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等话题,中国网记者专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富有,走进这所草原大地上的“传奇”高校……


中国网记者专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副院长杨富有(摄影: 阿艺思)

中国网记者: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立15年来,荣誉丰盛。请简要介绍下学院的基本情况。

杨富有: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锡林郭勒盟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时间不长、起步较晚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短短的15年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果,获得了诸多荣誉,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支持,也包含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和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是2003年成立,由9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的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是锡林郭勒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校秉承“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机构,坚持内涵建设、质量立校、特色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草原城市智慧的心脏、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源。

学院共获批自治区及以上基地22个。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就业培训先进院校”、“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单位。

学院50%以上是农牧区学生,3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2017-2018学年度,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10个,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7个。

传承“文化血脉”:弘扬民族文化、助推产业发展

中国网记者:你认为学院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

杨富有: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综合性职业院校,也是锡林郭勒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我们承担着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一直以来,我们依托锡林郭勒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的民族文化技艺人才。学院围绕民族文化设置了相关专业,把民族传统文化如舞蹈、长调、呼麦、马头琴、赛马、射箭、博克以及民族手工艺等作为课程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网记者:有哪些创新性的探索?

杨富有:学院设立了蒙古文化研究所、游牧文化研究院、蒙餐研究学会、马文化研究学会等学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察哈尔文化、蒙餐文化和蒙古马文化研究等具有浓郁地区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研究。比如,我们依托中国马都、“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博克基地、蒙餐研究会、元上都研究中心等,为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搭建平台,举办成吉思汗及蒙古马图片(图书)展、民族服饰展及民族特色运动会、民族音乐晚会等活动。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专门聘请著名长调歌唱家拉苏荣、蒙古国呼麦大师敖得苏荣、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潮尔道传承人芒来、长调传承人查干呼等知名艺术家授课。先后编写了《长调》《呼麦》《潮尔道》《马头琴》等自编教材,《呼麦》教材作为全国唯一专业教材投入使用。同时收集整理了蒙古族呼麦、马头琴、长调、潮尔道等内蒙古“非遗”传统音乐曲目,建设了中国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摄影:王金梅)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于2016年6月23日正式成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成吉思汗文献”为专题的博物馆。现收藏有成吉思汗及蒙古史方面的图书、文献达21000多册,类别达5000余种,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种语言文字,专题收藏量创造了“世界之最”,另外还收藏了大量的相关图片。

打造文化精品:《蒙古马》精神激荡草原

中国网记者:作为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出品单位,近日复排首演后,社会反响强烈。请问学院做这台剧的初衷和构想是什么?

杨富有:“蒙古马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对蒙古族人民和内蒙古文化精神的深刻阐释。“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蒙古马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增进思想共识、守好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演出现场(摄影:王金梅)

学院依托专业、师资、实训条件等资源优势,由学院影视表演、音乐表演、马头琴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及马术等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主创团队,融合本地区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精髓,倾力打造出一台全新展示蒙古族文化的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于2017年8-9月演出38场,观众53200人,场场爆满,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8年6月15日复排首演,将一直持续到9月,这台《蒙古马》已经成为锡林郭勒草原“中国马都”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中国网记者:创作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和问题?众多教职员工和学生参演,如何平衡舞台和教学的矛盾?

杨富有:艺术是要落在舞台上的,需要在舞台上实践,我们认为参演《蒙古马》对这一批师生是个很好的锻炼和实践。因为排练时间大多是在学期内,因此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挑战。这需要我们妥善解决演出和训练的矛盾,我们既要对作品的质量负责,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责。为此,我们精心安排了课表,排练时间之外安排教师进行调、补课,既保障学生按时完成课业,又要保障他们有充足时间进行舞台排练。

《蒙古马》演员在为彩排化妆准备

创作这部实景剧,是学院将教学带入实践,把文化打入市场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过程中也遇到经费、场地、市场、人才等诸多问题,在政府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学院师生及全体演职人员共同配合努力下,这些困难、问题得到克服和解决,对我们也是一次有益的提升。

构筑“生态筋骨”:科研助力绿色发展 粉煤灰变“田中宝”

中国网记者:我们了解到,不久前,学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一项用粉煤灰生产土壤调理剂的技术以2000万元价格进行了技术转让,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介绍下相关情况?

杨富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内蒙古经济转型发展和环境保护。锡林郭勒盟作为国家重要的火电能源输出基地,年产工业废料粉煤灰约1100余万吨,这些粉煤灰无论是遇水板结,还是遇风吹刮,都是很大的麻烦,会酿成非常恶劣的生态灾难。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考察调研(摄影:王金梅)

学院致力于通过科研服务社会,当初筹建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的目的就是要把废弃污染物粉煤灰变废为宝,我们专门引入人才,又联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研究粉煤灰课题,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研究院用粉煤灰生产土壤调理剂的技术经验证成熟,大田试验增产效果显著,也证实了该调理剂在土壤保墒、粮食增产、肥料缓释等方面的突出效果,不久前,以2000万元的价格与北京某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并已着手建厂,预计年内进行试生产。这项成果使工业废料粉煤灰得到充分利用,并能起到活化软化土壤、保水保肥、缓释土壤肥料的作用,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非凡,也令我们全院师生鼓舞和振奋。

学院负责人向任亚平一行介绍褐煤粉煤灰技术科研相关情况(摄影:王金梅)

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12月,拥有博士、硕士专职研究人员10人,拥有8个实验室,配备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分析检验条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满足相关分析测试和科研需求。

2017年,研究院与本校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合作的研究成果“一种具有筛选和烘干功能的粉煤灰混料处理装置”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这是该研究院在粉煤灰研究领域首个获得授权的国家专利,标志着该研究院在煤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机械设备方面的创新性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

多措并举促就业 “全国高校就业50强”“强”在哪里?

中国网记者:毕业季到来之际,目前就业趋势和数据如何?

杨富有:截止到2018年6月,全校4000多名毕业生,包含本科、高职高专、中职各类别,目前我们收到的就业岗位是15000个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毕业生有3.75个选择岗位的机会,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学院2017年高职毕业生2629人,初次就业率96.04%,并连续多年保持就业率95%以上。

中国网记者: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你认为“强”在哪里?

杨富有:就业“强”我想应该主要体现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从就业率方面来说,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焦点难点问题。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本地区产业及社会事业发展高度契合: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传统产业的地区,我们设置了畜牧兽医、饲料加工、草原生态类专业、食品加工等相关专业;锡林郭勒地区是国家“十三五”期间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我们设置了火电厂运行设备维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煤化工专业等;锡林郭勒地区是蒙古族集聚区,民族文化富集,保护得也比较好,我们设置了蒙古语主持与播音、民族动漫、音乐教育等相关专业,还专门成立了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在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的今天,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马头琴、长调儿、呼麦等民族音乐人才在文旅市场上大受欢迎,我们同时跟各地乌兰牧骑开展办学合作,输出人才,多措并举,保障了就业率的同时,也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

学院专门成立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培养民族音乐人才

从就业质量来说,我们注重“修练内功”。从2010年开始实施“质量、人才、德育”三项工程,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2015年,我们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达370多人次,2017年达到700多人次。教师到企业挂职保证寒暑假各一个月以上,实际参与企业运营管理、技术运行等,这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针对性有极大帮助,也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企业需求出发,让学生技能得到切实提高。

中国网记者:从制度层面我们作了哪些设计?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富有:学院非常注重通过落实就业保障机制,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比如“三个第一责任人”制度,即学院主要领导是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院校主要负责人是本系院校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切实保障就业工作“四到位”,即组织与领导到位、就业保障条件到位、就业指导工作到位和就业信息收集到位。学院还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同时积极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成功创业。学院在每年投入30万元资助学生创业就业基础上,又投入200多万元专项经费成立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无偿提供给学生创业使用。

教育合作促国际交流 让技术培训“种子”成为国际友好“种子”

中国网记者:入选“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国际影响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强”在哪里?

杨富有:学院非常注重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工作,目前有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南非、日本、英国在校留学生281名,分布在畜牧兽医、园林技术、蒙医学、焊接技术、汉语教育等专业。

外籍学员在学院接受技术培训

锡林郭勒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中国和蒙古国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内蒙古的蒙古族和蒙古国人民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做好对蒙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工作,对促进中蒙睦邻友好,维护祖国北疆的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学院利用区位优势和双语教学优势,积极开展与蒙古国的交流合作,2017年接受蒙古国留学生151名。

学院2017年度面向蒙古国牧民、工人及高校学生等各界人士,在机械加工与修理、能源电力、畜牧兽医、蒙医学、焊接技术等25个专业领域开展短期培训,以技能训练为主,观摩与理论教学为辅,得到来华受训学员的好评。此外,与蒙古国农牧业合作社合作在蒙古国新伊日根希勒大学成立了锡林陶尔根扎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对蒙职业教育培训与对外贸易基地,学院自筹30万元在蒙古国达尔罕乌日阁理工学院建设了实训基地。

中国网记者:这种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意义你怎么看?

杨富有:学院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也日益引起有关国家的关注,不止局限在亚洲、欧洲,还走进了非洲。比如我们目前正在开展跟卢旺达的教育培训合作,为他们培养大型机械使用的“种子学员”,这些“种子学员”学成归国也将成为培训者,培训当地机械师人才,我们还负责给他们提供教材、教学大纲、培训标准等,这些资源会为当地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标准和人才基础。这些“种子学员”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认同,他们回国后,将不仅仅是技术的“种子”,也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种子”。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卢旺达工程机械师培训班开班仪式合影

此外,国际教育交流培训,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完成“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依托专业技术,辅助企业对所在国本土人才进行培养培训,解决企业在国外招工难的问题,促进企业本土化发展,为当地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融入当地、造福当地。

技能培训服务社会 为牧民掌握实操技术“开后门”

中国网记者:在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上做了哪些工作?

杨富有:学院按照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要求,建立了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中蒙俄青少年国际足球训练基地和自蒙古语标准音培训基地、乌兰牧骑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传承培训基地等,开展蒙汉翻译人员培训、全区乌兰牧骑队长培训,承办国际青少年足球赛事等活动。

积极引导教师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为群众掌握农牧业生产方面的实操技术“开后门”。我们为牧区医务人员开展“蒙医五疗术”专题培训,为牧民提供焊接技术、汽车修理等经常性的技术指导,为驻地企业岗位练兵、职业技能竞赛提供技术与人力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根据锡盟牧业生产需要建立起疫病远程诊疗服务机构,在全盟范围内为牧民养殖提供饲养与疫病诊疗等方面的帮助。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校园

比如,我们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在兽医专家孟都巴雅尔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动物疾病远程诊疗服务中心,建立四个远程诊疗微信群和公众号,服务农牧民超过5000户,服务范围从锡盟地区到全区各盟市及青海、甘肃、新疆等区外牧区,甚至覆盖到蒙古国部分地区,远程诊疗服务方便了牧民,降低了诊疗成本,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深受牧民欢迎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