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贵州6月27日讯(记者王晓霞 祝颖丽)2011年11月,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7年后的今天,教育部奋进之笔1+1新闻发布会走进贵州,公布了这项计划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为推动营养改善工作做了不少努力
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何秀超分享,7年来,教育部将营养改善计划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推动营养改善计划的落地实行在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监管工作都做出了不少努力。
在制度建设上先后印发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及食堂建设与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应急事件处理、实名制信息管理、信息公开公示、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10多个专门管理文件;在资金投入上,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1248亿元,并安排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在监管上,指导和督促各地以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安全和财务管理制度。
营养改善计划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一个民心工程,是一个功德工程。” 何秀超点评道。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为广大贫困地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9个省(京、津、鲁单独开展了学生供餐项目)1631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人数达3700万,居全球第4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踪监测表明,2017年,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多1.3千克和1.4千克,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得到缓解,从2013年的19.0%下降到16.0%,贫血率从2012年的17.0%降低到7.6%,学生生长发育得到有效保障,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除了3700万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学子直接受益之外,该计划从食材供给的角度,也推动了当地的扶贫工作,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201亿元全部用于食品支出,这些资金在满足了试点地区学生营养健康饮食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各地采取建设食材生产配送基地,雇用食堂工勤人员等方式,一方面推动了学校农产品需求与农村产业发展精准对接,另一方面也为贫困地区直接和间接提供了几十万工作岗位,带动了农民增收,深化了教育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力推动了教育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例如,贵州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精准扶贫”采购模式,全面推进校农对接;江西兴国县推进“供餐企业+产业扶贫基地+贫困农户”结合,带动500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约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8%。
下一步:在目前工作基础上加强和改善
何秀超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指导和督促各地及时总结经验,准确研判问题,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指导各地进一步规范管理,提供供餐质量和效益。
同时,鼓励各地统筹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和资金,进一步改善学校食堂供餐条件,配齐食堂工作人员,提高食堂供餐比例。指导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妥善解决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营养配餐能力,满足学生就餐需求。
加强监管和加强健康教育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下一步将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学校食品安全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保证专款专用;加强督导评估,发挥营养健康监测、阳光校餐等第三方作用;指导各地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营养健康教育时间,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落到实处。
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也将继续。进一步指导各地探索推动校农结合的方式方法,通过集中采购、与农户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配备食堂工勤人员等方式,实现学校农产品需求与农村产业发展精准对接,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助力教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