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物理卷试题解析 (基教研专家)

发布时间:2018-06-08 17:57:52 | 来源:北京市教委 | 作者: | 责任编辑:曾瑞鑫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北京物理试卷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体现物理学科本质,贴近高中物理教学实际,符合高中课程与考试评价改革的要求。试卷总体难度适中,有利于引导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试卷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以贯之的考查主线,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又突出对物理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在整体难度、题型等方面保持稳定;并且稳中求新,在情境设置、难度结构、素材选取、设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一、 围绕主干知识,通过知识深层理解与综合应用考查的物理观念

引导掌握主干知识,围绕“少而精”的核心概念形成结构良好的概念体系,并且在物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发展的思维能力,一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考试评价的重点。

试题紧紧围绕高中物理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概念设置具体问题,侧重考查对物理概念、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层理解。例如第14题考查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涉及到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第23题以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与电流关系为问题背景,考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电动势的定义式,推导电动势与电路内、外电压的关系。试题通过引导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现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例如,第21题的最后一问、第23题等题目考查应用物理知识进行推理论证,并用文字、图像、数学表达式等手段进行解释说明的交流表达能力。试题还侧重考查的基本技能,通过技能的展现考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第22题在第3问要求画出运动员的受力图,考查的受力分析技能。

试题设置合理的问题情景,通过解决具体物理问题考查综合应用所学物理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8题在题干中描述了带电粒子在撤去电场前后的不同运动情况,试题要求在综合应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电场、磁场、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对上述运动做出因果解释的基础上,判断哪些因素与物体运动无关。第20题以“落体偏东”问题为背景,考查对运动与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理解,具体涉及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关系,还考查了把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二、 关注终身学习,通过在问题解决中获取并整合信息考查学习能力

引导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价值,也是考试评价的重要导向。

试题重点考查通过阅读和观察,提炼信息,进行学习和理解,将图文条件转化为物理情景,并分析对象所处的环境和过程特征、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例如,第20题需要抓住“下落过程中小球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等关键信息,构建物体的运动模型。再例如,第24题(2)问抓住“观测宇宙中辐射电磁波的天体,距离越远单位面积接收的电磁波功率越小”等信息,构建能量辐射模型。抓住“在宇宙大尺度上,天体的空间分布是均匀的”构建简单的宇宙模型。

试题通过在新颖、复杂的情景中提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表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考查迁移创新能力。例如,第20题从物体运动模型,综合运用动力学的概念、规律去解决问题。第24题(1)b,第24题(2)都可以类比磁通量的概念进行分析处理。第24题(2)通过构建能量辐射模型,找到物理量和空间数量关系的定量表达,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三、试题体现实验的基础性地位,侧重多角度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物理教学突出物理学科本质。

试卷重视对实验操作的考查,例如第15题和第19题,通过熟悉的实验情景考查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

“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是科学探究的要素,试卷中第21题的第(5)问,需要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来设计实验,确定实验原理,拟定实验步骤,探究如何利用“斜面实验”验证“斜面上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

再如试卷中的第17题,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如何通过“月球绕地球圆周运动”的事实来验证“地球对月球的力”和“地球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这正是物理学史上牛顿曾提出的一个猜想,学生要在全面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处理信息,明确探究思路,从而确定需要观察、测量的物理量。

试卷还注重以实验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推理及分析论证能力,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相结合。例如试卷中的23题,在研究“路端电压与电流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电动势的定义和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理论探究,考查学生是否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

四、试题紧密联系实际,体现时代发展,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

物理学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又对社会生活、生产和科技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试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考查学生的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关键能力。例如第20题,以“落体偏东”的实际情景为试题素材,考查学生通过提取信息建立运动过程模型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运动过程进行运动分解的思想方法和推理论证能力。又如第21题的第(4)问,从理论角度考查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又从实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试题以新时代新技术新成就为背景,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展现学生关键能力的思维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关注科学发展的现状,关注与新技术应用有关的社会热点。例如,第22题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问题,紧扣时代背景,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第24题以“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FAST为素材,考查学生从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物理学视角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新颖、复杂的实际情境中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模型的关键能力,同时FAST作为中国大地上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五、 试卷整体设计合理,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设问为搭建核心素养展示的平台

试卷整体难度设计合理,难度结构有所调整。相比往年,中档试题的比例有所增加,适当控制过易和过难试题的数量,为平稳过渡到等级性考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试题在设问上梯度合理,通过搭建合适的台阶,使不同层次的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第21题第(1)问考查仪器的选择,第(2)问考查数据处理与作图,第(3)问考查判断小车做匀速运动的依据和v-t图像斜率的物理意义,第(4)问引导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分析时间和位移的选取对速度测量的影响,第(5)问则要求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这是对伽利略“斜面实验”的重新审视。这样的试题能够引导教学关注的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引导教学关注培养探究物理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科素养。

试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设问为提供物理核心素养展示的平台。如第15题通过改变双缝干涉实验的条件,引导分析实验现象;第17题取材教材中的“地-月检验”问题,考查的是需要验证的科学问题;第23题虽然是计算题的形式,但实际上具有实验背景,第(1)问考查闭合电路中路端电压U随电流I变化的图像,第(2)问要求利用图像解决问题,第(3)问则要求写出电源电动势的定义,并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证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些问题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非常熟悉的内容,但试题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对同样的物理情境,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培养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深层理解,促进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多层次的设问能够引导教学关注和改变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对不同学业水平及能力层次的进行有效区分。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