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8日讯(记者 祝颖丽)今天上午,教育部奋进之笔“1+1”发布会在浙江大学召开,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介绍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相关情况,浙江大学等分别介绍了各自人工智能发展的进程。
据介绍,此次《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为达到目标,《行动计划》也明确了相关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实施。教育部有关司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把政策落实到位。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三是加大引导培育。通过教育部科学事业费,加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有效经验进行宣传,做好舆论引导。
《行动计划》印发后,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深入推进落实并取得积极进展: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咨询专家组,为高校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系统布局一批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入论证人工智能学科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并尽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方案,科学合理、稳步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
二是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种方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设立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积极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
三是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高校要把给予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落到实处,做到“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同时,教育部支持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加强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浙江大学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一是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二是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三是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四是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五是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
清华大学将军事智能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服务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在建设中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手都要抓的理念。基础研究主要指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聚焦于人工智能学科核心基础问题的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主要指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尤其是军事需求,研发关键应用技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军民融合。从体制机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浙江工业大学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着力优化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组建了计算机智能系统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物联网研究所、图形图像研究所、智慧城市工程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