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群贤毕至敬德书院 论道“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

发布时间:2018-05-21 09:46: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晓霞 | 责任编辑:王晓霞

5月16日,农历四月初二亚圣孟子诞辰2390年之际,敬德书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围绕“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展开研讨。在优雅的古乐声中,全体参会人员满怀敬意礼敬亚圣孟子,深情缅怀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阳台朝来,西山耸翠;安河东指,平衍无垠。

论家风,高士主讲席

家风,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和家教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对孩子有教育意义,对成年人仍然有启迪和思考。针对家风建设、家训传承,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齐家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最能体现中国家文化特色的就是关于孝的定义,自然亲爱即为孝,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是自然亲爱的表现,不是一个外在我们来制定一个关系,属于人的天性。

——楼宇烈

楼宇烈先生从“家”这个概念切入,指出在中国人的生命观里,人与人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在家文化里最直接的就是亲人间的血缘关系,而最能体现中国家文化特色的就是关于孝的定义,自然亲爱即为孝,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是自然亲爱的表现,不是一个外在我们来制定一个关系,属于人的天性。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基础之上,家文化中国特别重视家教、家训、家礼、家规等,由此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家风。

人伦之道始于夫妇之道,夫妇关系必须符合“正道”,夫妇关系一坏一切都坏。“正道”就是人类必须遵守的普遍道德原理。

——郭齐家

郭齐家先生从自己的家庭说起,就中国式家教特色展开讨论,启迪后学。他认为:家庭和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家庭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妇、父子、兄弟等等,这些关系都要建立在仁义基础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第五是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中国古代的蒙养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对儿童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为主,广泛的涉猎童话、寓言、科学、故事、实用文等,将民族性、人文性、工具性和现代性等和谐的统一起来,真正地造就一代新人。

家风表现为隐性的耳濡目染,而家训表现为显性的耳提面命。好家训形成好家风,好家风成就好家庭。

——徐勇

徐勇教授在演讲中与大家分享了近年来他对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考。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家训。家训可以立即实现,而家风的形成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风表现为隐性的耳濡目染,而家训表现为显性的耳提面命。好家训形成好家风,好家风成就好家庭。

自古至今,家风家训其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中国传统文化首重德育,“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

——吴颖惠

吴颖惠院长指出,本次论坛是书院成立四年来第二次举办有关家风家训的论坛,我们有必要共同探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家风、家训的形成、发展、弘扬以及对立德树人、家训育人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具体说来就是男女有别,要对男女孩子实现不同的教育,男女孩子要接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教育,成为温文尔雅、明德至善的君子。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要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家庭教育重德育、重健体;学校教育重智育、重艺术,各有分工,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说家训,学者示周行

楼宇烈、郭齐家等专家、领导通过演讲就“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展开深层次的剖析与讨论,与会者如置视听盛宴,从中获得了深刻启迪。引发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凤凰卫视集团凤凰青少行政总裁王阳,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吴安春,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任宝菊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及有识之士的共鸣,积极展开“家风”对话,充分发表见解,可谓精彩纷呈。

家风一旦形成,这个家庭的文脉就会源源不断。而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积善和成德,由家庭推及学校,由家风推及校风,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君子目标。

——翟小宁

孟子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要追求一种圣贤的境界;“外王”就是一个人要追求一种外在力量的强大,具有领导力,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一种正面影响。中国文化是修身文化,这种修身更注重子孙的修身,由家训、家规、家书形成一种家庭文化的追求、文化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家风。家风一旦形成,这个家庭的文脉就会源源不断。而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积善和成德,由家庭推及学校,由家风推及校风,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君子目标。

促进家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共写家训、共谱家庭成长计划、共建家庭书单、设立家庭活动日、举办家风座谈会等方式具体实现,而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需风清气正。

——王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被发扬光大,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渐渐融入到了新的道德建设中,新时代的家风家训的建设与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促进家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共写家训、共谱家庭成长计划、共建家庭书单、设立家庭活动日、举办家风座谈会等方式具体实现,而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需风清气正。王阳如是说。

“志”指向立德,“成”指向立人,使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窦桂梅

窦桂梅以“成志教育的学风与家风”为主题,与大家探讨如何共同开启家庭教育的2.0时代。窦校长认为传统文化和一个学校的办学历史,是家庭可以让孩子们找到立根之本的源泉,是我们办学的精神归依,是我们的根脉。学校以“成志教育”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志”指向立德,“成”指向立人,使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尚琴书,雅士抒情怀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的孩子们为本次论坛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歌曲联唱《静夜思》《游子吟》《读唐诗》,以此种独特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传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寒,中国书法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郭志鸿,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张建才,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祖莪女士受邀参加了论坛活动。两位老师情之所至,现场组合“左琴右书”,将中华悠久的古琴文化、书法艺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伴着悠扬的《阳关三叠》琴曲,郭志鸿老师在五米长卷上妙笔丹青,挥洒自如,一气呵成。这一饱含琴音、友谊、才情与师生欢笑的书法长卷成为书院宝贵的记忆……

乐体验,成教润无声

助成化道,教民成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传统,倡导将教育的目的、内容自然融入到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过程之中,通过体验、浸润、熏陶等方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本次论坛在北京市海淀教委美育与校外教育科、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联合北京学生金帆书画院(海淀区)七所学校分院共同举办师生作品联展,展出师生优秀书画作品100余幅,诚邀翠微小学、清华附小、首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上庄中心小学及北京第47中学近200余师生参观画展。书院一改平日的静谧,成为师生书画创作的展示平台,精致的书画、古朴的庭院、苍劲的古松、巧妙的插花与师生的欢声笑语自然融为一体,教育本应如此生动与精彩。

本次敬德书院春季论坛进一步凝聚了专家学者的智慧、赓续了中国家风文化传统与学术文脉、展示了海淀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成效,推动了海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为海淀教育更深入、更广泛地推进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