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5月4日讯(记者 王晓霞 刘昌)4月26日-27日,“寻找中国好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员、全日制学校校长、语文教研组负责人到场交流学习。会上,中国网记者采访了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周卫斌,以下为记者整理出来的采访实录。
中国网: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要从细节入手,犹如手“剥”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精彩终将不期而至。怎么理解这句话,您在教育教学,也就是“削笋”的过程中,是否见证了“鲜活的呈现”?
周卫斌:教育要从细节入手,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教育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草一木皆育人,一砖一瓦皆说话。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周边环境的细节,悉心观察,善于发现每一个教育学生的最佳契机,发现这些最佳教育契机,并适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本身就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我曾经在教师办公室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老师正在批阅试卷,几位学生等在那里,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这时老师批到他们中一位同学的试卷,“啊!这一填空题上一次我也错了,但是,我却觉得这个知识点我已经掌握了,为什么几种顺序老记错。”老师把试卷往办公桌狠狠一甩:“我已经讲过几遍了,你还会搞错?来来来……你们出去,不用急,下午就会知道成绩……”
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容易找到能说会道的教师,但却很难找到善于倾听的教师。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自己的说话和演说能力,却忽略了倾听能力的培养。常有教师这样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学生,为什么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我就在想老师有没有耐心听过学生说话呢?如果能认真倾听学生并善于捕捉细节的老师,不难发现在刚才的场景中,老师其实已经至少错过了两次教育学生的契机。
其一,学生们想急于知道自己的测验成绩,是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形式,应当受到保护。其二,学生既然提出“……我却觉得这个知识点我已经掌握了,为什么几种顺序老记错。”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一位学生在我阅卷时提出:“老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始终记不清楚。”我在分析试卷时就加了这样一个问题:“回答正确的同学是怎样记忆的?”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或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较为方便。
印象最深的一位同学给出了类似于数轴的一幅图。
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这样不仅把分散在各图形中的五种位置关系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对照着学习,而且还把数轴引入,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记忆。这位同学不仅使自己有了一套很好的记忆方法,同时,还能让其他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得当。只有经常思考,才会不断进步。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细节,拒绝这些细节!它们隐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它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精彩终将不期而至。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纷呈。
中国网:名校的目标是什么,名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与普通学校有什么区别?
周卫斌:不难发现,名校与名校长是相伴而生的,大凡名校必然被社会认可,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管理,大胆的教学改革,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在促进学校成“名”或推进校长往“名校长”发展的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将学校优良的传统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并不断赋予学校文化新的内涵。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想方设法为校长们创设一个相对稳定的办学环境,促使他们静心思考,潜心研究,精益求精。校长的频繁调动不利于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更使许多教育教学活动缺乏连贯性,不利于真正意义上形成学校特色。
名校与名校长还应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断吸收他校或他人的精华,丰厚自身底蕴。校长专题论坛等正是为广大校长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共享管理经验搭建平台,在说中学,学中思,思中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分享成功的奥秘,剖析失败的缘由,共同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内涵发展。
有名校必有名师,名校因名师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名师因名校而体验到越来越多的尊严感和成就感。名校亦能成就青年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名校往往象呵护学生一样呵护青年教师,为他们搭建好平台,营造好氛围,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为什么困惑,为什么烦恼,为什么焦虑。善于瞄准青年教师的“穴位”和“兴奋点”予以激励。学校从事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既服从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服从于教师身心发展规律,使青年教师每天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健康和谐的心理走进课堂。
造就名校,就是编织培养人才的摇篮;创建名校,就是形成育人文化的生态。名校的产生是一个永动的,永不停歇的文化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教育文化的新积淀,就不会产生名校。在这一过程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先行官,以一流的质量为生命线,以科学的管理作护航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实现新的超越,完成一次又一次新的蜕变。
中国网:东华大学附属学校的教育特色是什么?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周卫斌:我认为没有特色是我们学校最大的特色。因为一个学校的特色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实践、积累、完善并升华,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们的办学核心理念是“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以生为本,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更为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健康身心和科学人文素养。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展现优秀特质,而是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优秀体现在方方面面,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学生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
目前我们学校的每一门课程、每一项活动都呈现出精细、精致和精彩,我们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体育、艺术、科技百花齐放。要说特色,每一样都可以是我们的特色;因为我们全面发展、齐头并进,无法优中挑优,挑选出哪一样作为我们的特色,所以我认为没有特色就是我们学校最大的特色。
中国网:您个人在体育、艺术、科技有很深的探索,您觉得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在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或有怎样的意义?
周卫斌:体育、艺术、科技都是素质教育很好的切入口和抓手。我们要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强健的体魄是一切的基础。体育它不仅是技术课,更是人文课。它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炼学生的意志。 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先生说过,“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他们还学会了纪律、责任、练习、更正错误、倾听、管理时间。”我非常赞同他的说法。因为艺术犹如魔法师,有力改变着孩子们的兴趣、习惯和素养。
科技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在玩乐中激发创新欲望。对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小世界。玩乐是学生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刻,这是创新思维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亦能改变国家。
因此,体育、艺术和科技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三大不可或缺的载体,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有效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教育效应。
中国网:您如何看待语文教学改革?
周卫斌: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主要有两大方向:第一,语文教学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文,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文,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大方向;第二,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并且在不同学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知识和能力习得。
中国网:从一线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到校长,这一路成长起来,您对教育有怎样的感悟?
周卫斌:教育就是使所有师生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因此,守望师生幸福必然成为教育者的美好愿景。教师的教育教学既要有利于创造自身的幸福生活,又要以学生的幸福为归依。一个自认为不幸福的老师很难致力于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带给学生们真正的幸福。
幸福和教育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教育过程本身应该是幸福的,教育应该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同时需要幸福。当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所追寻的幸福愿景一致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偏离健康的轨道,在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只争朝夕的精神态势和境界追求。
中国网:您觉得各地要向上海教育学习什么?
周卫斌:一谈到上海教育,我脑海中首先闪现的就是“PISA”测试,出乎全世界的预料,上海两次获得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特别是阅读,成绩遥遥领先。“PISA”测试后,上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金光闪闪的品牌,作为一名上海的教育工作者,我为此感到骄傲!
“PISA”测试第一的背后折射出上海教育三大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一是建立有效教研制度,形成市、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平台,资源统称,合理共享;二是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建立教育集团,创建委托管理机制,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结对发展达到优势互补;三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为教师搭建各级各类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让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付诸行动。
中国网: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在打造名校,形成育人文化的生态方面,有怎样的规划?
周卫斌:学校始终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倾力打造六个系列的经纬文化,以文化化育每一名东华附校的学子。
一是“文理兼通”的育人文化。学校搭建了经纬讲坛、经纬舞台、经纬影院、经纬校报、经纬校刊、经纬电视台等校园文化宣传平台,打造了GEO乐园、数字化生命科学、化学、悦读园、服装设计创意工作坊等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实验室,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收获孩子们的成长。
二是“优化固化”的管理文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代会、少代会、联席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条块分明、导向鲜明、操作简明、结果透明”的考核评价与绩效激励制度;健全基本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后勤保障制度;形成VI视觉识别系统。
三是“附属实验”的办学文化。学校以“八个一”项目为抓手实现大小东华深度融合:形成一系列依托大学开发的课程;打造一个“经纬讲坛”;推进一批融入东华附校的大学生社团;办好一份附校校报;建设一批有东华特色的实验室;合作一批教科研项目;开展一系列交流学习活动;招聘一批东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四是“学科学段”的衔接文化。凸显九年一贯的优势,学科横向一致抓合力,学段纵向一贯抓衔接。建立学习常规的横向学科基本要求;建立写字阅读演讲的学段递进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建立行进社团的九年一贯梯队;力争产生9>5+4的效应。
五是“古今中外”的汲取文化。建设书香校园,推进经纬阅读,纵向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古为今用,呈现人文为先;横向借鉴世界科学文化精华——洋为中用,显现科学见长。并以书香校园建设引领,推进书香家庭建设。
六是“服装礼仪”的传统文化。“英伦风、海派情”的系列校服,展现当代中小学生的风采;历朝历代的服饰礼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56个民族绚烂多姿的服饰,更显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动态展示与静态展览相得益彰,外现中国最美校服,内化中华传统礼仪,深刻诠释了时尚东华,魅力附校的真正内涵。
六个系列的经纬系列文化建设流淌于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植根于师生的心中,内化为东华附校每一名成员的行为准则,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形成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