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独家>

语文特级教师武凤霞: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发布时间:2018-05-03 16:42: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祝颖丽 | 责任编辑:刘昌

中国网北京5月3日讯(记者 祝颖丽)4月26日-27日,“寻找中国好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员、全日制学校校长、语文教研组负责人到场交流学习。会上,新东林书院掌门人、东林小学校长武凤霞作了主题为《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演讲。

语文特级教师、新东林书院掌门人、东林小学校长武凤霞: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深度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为什么想讲“思维”?因为思维力的培养是当下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非常重要的方面。

深度思维是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

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说思维是一种过程,

那么什么是深度思维呢?深度思维就是指学生自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它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有较高的认知能力。

从这样一个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深度思维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特点,比如说对知识信息的加工、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这方面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个人的指示体系,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

如何培养深度思维能力?

这就是深度思维带给我们的一种启发。我们不能不想,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好的知识信息加工能力?如何让他能够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如何指导他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课堂学习中该如何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呢?

一、要让学习更具有“情境性”

“情境” 这个词本不陌生,但是学习具有情境性可以怎么做,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方法呢?

首先情境性学习的概念是由布朗提出来的,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和实用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所创建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定义中有三个核心词: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

那么什么叫“学习背景”?比如说我们要学习这一篇文章,我们要了解今天这一节课所教的知识,让孩子们不要零起步,让他在课下的时候查一下跟这篇文章相关联的文本、材料、电影电视作品,这就是给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背景。景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境,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孩子们去做。学习活动条件,比如说我们这一节课要进行表演,我们要把一篇小说改为一个剧本,那么孩子们要在表演的过程中来展示他对学习的过程。

无论是学习背景、景象还是学习活动条件都是我们教师根据学习的需要去为学生所创建的,这就叫“学习情境”。为什么要让学习具有情景性?

我知道今天在座的不仅是小学,还有初中和高中。其实小学也好、高中也罢,你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孩子们学习的情境性都非常的重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人的大脑是不愿意思考的,曾经我们认为脑子不就是为了用来思考的吗?不是的,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大脑的思考力就像一团很难被锻炼的肌肉,很弱,一旦使用就会感觉很累,就想停止这样的锻炼。每当读到这一段话我总在想也许我们的大脑就像大肚子一样充满着脂肪。但是你要想锻炼锻炼它会很累,一累就不高兴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我们发现我们的大脑是不愿意思考的,我们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想我们如何让孩子们愿意思考,我们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很深入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

我们可以怎样创造学习情境呢?我们经常用的方法是这样的,影视片的介入,图画照片的呈现,环境的布置,学生的表演等等。

其实,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还有其他可以进行情境的创设。比如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首诗叫“草”,是我们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先生曾经很多年前教过这首诗,他说今天你们回家了要给你们的奶奶背这首诗,你们就把我当成你们的奶奶,于老师就打断了,怎么叫一岁一窟窿呢?他说奶奶你听错了,不是窟窿,而是枯荣。那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就开始讲了。于老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我们的学生在他的错误中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做了一个显性的呈现。

我也听过广西师范大学黄康美老师上过这堂课,他说草为什么叫一岁一枯荣呢?

我们来表演一下,比如说现在是冬天,小草都藏在地下,你的桌面就是你的地下,都藏在地下。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身子藏在了桌子的下面。黄老师开始描述,春天来了,春风吹来了,小草发芽了。于是有的小朋友就一下子长出来了,黄老师说哪能长这么快,你仅仅是刚露了个头,仅仅是发了一个小芽。于是小朋友小手就伸出来了,脑袋出来了。到了夏天太阳正好,小草们长得很茂盛,于是孩子们就开始坐直了,摇摆着自己的身体,以代表着小草很茂盛。秋风吹来一阵凉似一阵,小草开始萎缩着自己的身体,孩子们就摇着摇着把自己的身体萎缩下去了。到了冬天,大雪覆盖小草又藏到了地下,孩子们又藏到了桌子下面去了,这就叫一岁一枯荣。这就是学习的情境。

所以说创造学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说吴老师你所讲的是小学低年级的,我小学高年级呢,初中、高中呢?

其实也有很多次我们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中经常会问学生假如你是什么,你会怎么样。如果这些事就发生在你身边你会怎么样,这样的语言形式其实都是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境。

比如说一个经典的故事,《灰姑娘》。美国教师在教的时候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她参加王子的舞会。我们所有人都会想灰姑娘的后妈太恶毒了,为了自己的女儿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但是如果让你换一个角色,换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瑞拉的后妈你会怎么做。所以这样情境的创设能让我们的孩子深入的体验,而且能够深入的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情感。

情境的魅力在于哪里呢?在于有了画面的还原,文字就鲜活了,有了文字的描述画面就更多了文学的美好,有了生活的介入陌生就变得熟悉了,有了设身处地就有了感同身受。我们的学习当真的有了感同身受的时候我们才能激发起学生真实的情感,才能听到他们真实的表达,我们的学习才能够真实的发生。

当画面、生活、情感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学生的脑海中交融的时候学生的思考就会被点燃,被激活,当表达变成不可遏制的欲望之时,学生的思维就在悄悄的向深处延伸。

二、要让思维具有清晰的可视性。

精锐教育也在讲“可视”,也就是说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可以看见。老师们会想思维是看不见的,思维是一个人独特的,个体的,头脑中的活动。我们如何让它变得可以看见呢?我们如何让我们的思维具有可视化呢?

什么叫思维的可视化?就是运用一系列的图式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比如说思考的方法、思考的路径呈现出来,使其变得清晰可见。

思维可视化有什么方法呢?比如说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让思维可视化的方法,这里所呈现的导图都是我们老师做的,或者说是我们老师指导着学生做的。这个孩子的思维导图导的是苏教版教材中的“天下第二全”,写了阿炳生活的艰难。在表格的最高处是一个中秋之夜,有一年的中秋之夜在二全旁边听到了声音。最后尾巴这个又是一个中秋夜,写到了又到二泉,听到了泉声,而且听懂了,倾吐情怀,创设了不朽的音乐之作。

这是孩子在上课自己通过预习画出的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导图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老师平时在教学的时候我们的板书很多时候就是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思维导图。

这个思维导图就复杂了,它是兵马俑分总,这是他的第一个层次的指标。在总数方面又把总数的内容做了梳理,在分数的部分又把分数的块面和每一块面分数的内容以及后面的总结做了梳理。像这样的思维导图,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能把它一点一滴的画出来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

还有一种图叫鱼骨刺图,脊骨的上面一般是写地点,脊骨的下面写着大致的内容、特点。这一篇文章是写蟾蜍找钮扣,它的钮扣丢了先在大草地上找,小青蛙说这是个小的钮扣,他说我的钮扣是方的。学生就按照这个鱼骨刺图就可以很好的把这篇文章复述出来。

其实这样的思维导图还有很多种,比如这是一个学生所画的金字塔式的,就用金字塔形式来画自己的思维导图。这其实就是让思维可视化。

这些图画虽然名字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零散的知识、概念等看着没有直接关联的或者散落在我们文章中变成一个支架,把点状、线状、零散的知识梳理在一个系统之中,形成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网络。

三、要用高阶问题助推思维发生

高阶问题是当下刚刚流行出来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所以所谓的高阶问题就是具有高阶思维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向远处去扩展的问题。

高阶问题在我们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是却恰恰是我们老师的短版。我们在教学里边习惯性的设计很多的问题,一个一个的问题往前推进,亦步亦趋。我每当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总想到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在戏曲的舞台上未出嫁的姑娘和他们的丫鬟在舞台上走路的时候就是迈着小小的碎步,非常漂亮。但是这样一种状态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不好了,它让我们的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没有了阅读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没有了或者丧失了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什么样的问题是高阶问题?我们根据蝙蝠可以造出雷达,我们根据鱼可以造出潜水艇。你还知道哪些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在小组里同学交谈。这道题是高阶问题吗?肯定不是,考的是什么能力呢?考的是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是你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是你的记忆力。这是这道题所考的。

我们如何把它变成高阶问题,我们把这道题改一改,改成你能否通过仔细观察某个动物,设想一个仿生学的产品呢?你能否根据一个动物,仔细观察这个动物设想一个产品。这个问题就一下高上来了,这个动物要观察仔细,你要有观察能力,你还要有联系生活的思考能力,你还要有发明创造创新的能力。所以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并不难,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是非常难的。像这样的问题就叫高阶问题。

我这段时间在上公开课,六年级的一篇小小说,文章讲的就是乔伊在一个大学纷飞的晚上,在公路上遇见了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老妇人给乔伊钱,乔伊没要,乔伊说你用这个钱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吧。老妇人开车走了,来到了一家店,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8个月还工作,就把钱给了女店主,女店主回到里屋看见丈夫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于是她悄悄的亲吻了他说了一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这篇文章中存在着一个最大的特点,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从来没有一起碰过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设计怎样的提问,让它变成高阶的问题,变成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不断地思考的问题呢。这是我的提问,这个问题贯穿了两节课的学习,谁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我们的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基本上立即就会举手,乔伊知道自己帮助老妇人修好了车,不知道老妇人帮助了自己的妻子。这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他们还可以一眼看出来,老妇人知道乔伊帮助自己修好了车,不知道自己帮助的人恰恰是乔伊的妻子。但是更多更有价值是不可以一目了然的,老妇人知道自己给乔伊钱乔伊没要,不知道乔伊失业了,急需要钱。这一部分9个自然段都是写的修好车,那么乔伊失业了是文章的第一段,老妇人知道自己给乔伊钱乔伊没有要,不知道乔伊为什么没有要。这个内容在文章的第六段,不知道乔伊在修车的时候受伤了。这个内容在文章的第四段,知道乔伊帮助自己修好了车,不知道乔伊开车走很远才启动了自己的破车。

也就是说学生要完成这个问题需要在这篇文章中纵横驰骋,他们需要提炼信息、梳理信息,然后把相关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变成一句通顺的话,有逻辑的话,再把它表达出来。包括最后的练笔,乔伊醒来以后他看到了什么?我们为他补一段环境的描写,突出的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为了能够表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会选择什么景物来写,这又是一个思维的跨越。

所以语文课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充满着思维的张力,让他们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在登高,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够让孩子们学到曾经他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四、要让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

我们教学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呢?存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重视获得文本所呈现的知识,也重视通过文本习得不同的学科能力。但是我们却不能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在学科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整理,以至于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年级出现,被老师做相同的处理。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自己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我们的知识是破碎的,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必定是破碎的。破碎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破碎的知识也是没有价值的,要想让我们的知识真正有力量,产生价值,我们必须让知识结构化。

什么叫知识的结构化呢?学者是这样定义的,就是把所学的知识按照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组合起来,使知识由繁杂变成简化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产生形象化的感觉和认识。

这里边有三个重要的词:第一,知识的组合;第二,知识的概括;第三,知识结构的形象化。这三个词就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知识的结构化。我刚才讲到了思维导图,我刚才也讲到了表格呈现,其实这些都是知识结构化非常重要的形式。

再比如说我们把学科知识列成一个知识数,这一个数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化,我们把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放进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就是知识的结构化。就像我刚才给大家看到的思维导图他们其实也是知识结构化的一种形式。知识结构化的价值是什么?不仅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深度处理知识信息,深度重塑逻辑结构,深度探寻价值意愿,从而促进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整合,引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迁移利用。

五、要让追问引领思维走向深入

我们的思维怎么样才能引向深入?追问是迫使学生的思维一点点走向深入非常重要的方法,一个个追问能够形成一条问题链,迫使学生不能不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什么叫追问?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绘本叫《石头汤》,这本书写的是三个和尚煮石头汤,村民们不接受他,三个和尚就说如果有调料就好了,村民拿来了调料,和尚说如果有饺子就好了,最后村民们就拿来了饺子。

有人说这个故事不好,因为三个和尚是采用欺骗的方法煮成了石头汤,孩子说三个和尚用的是善意的谎言。三个和尚真的欺骗了村民吗?你们知道什么叫欺骗吗?欺骗就是用虚假的言行掩盖事情的真相,并故意欺诈,使人上当。

解释以后再继续追问,和尚们用虚假的言行让人上当了吗?学生说没有,最后真的煮了一锅很好喝的石头汤。他没有用虚假的言行,也没有让人上当,这叫欺骗吗?学生说不叫欺骗,不叫欺骗又叫什么。

孩子们总能够在一点点的思考以后,微弱的声音响起来是智慧。不是欺骗,是智慧的唤醒。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我听很多老师的课发现我们老师其实很欠缺对学生的追问,一个学生说不好了再换一个,然后等到说好了这个问题貌似就解决了。其实不是的。

我刚才讲到了《爱之链》上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小说写了三个人之间的哪些事,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学生一般会说这篇小说写了乔伊帮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了乔伊。但是每当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说得很简洁,但是如果老师们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就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你能不能再具体一点。他就会说乔伊帮助老妇人修好了车,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女店主去屋里安慰了乔伊。老妇人给乔伊钱乔伊没要,不仅没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生又说,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就请你给他一点帮助吧。主要内容就非常清楚和完整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在一点一点追问中对这个文章有了清晰的了解。

一个能应对一连串追问的学生绝对是极具思维力的学生,也必定是极具学习力的优秀学生。所以说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追问他的机会。

那么我们不能不思考为什么当下教育如此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入,没有思维就没有发展和创造,没有思维力也就没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下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烽烟四起,我们的一些大企业为什么显得不堪一击,很重要的原因是核心技术不是我们的,核心技术的创造靠什么?靠创造,创造又靠思维。国家的强大是科技的强大,科技的强大是人才的强大,人才的强大从小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事情的本源开始思维,这是我们为师的责任,是我们语文学科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学科的责任,是我们在座的和不在座所有老师共同的责任。

感谢大家!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