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独家>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重构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

发布时间:2018-05-03 16:32: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祝颖丽 | 责任编辑:刘昌

中国网北京5月3日讯(记者 祝颖丽)4月26日-27日,“寻找中国好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员、全日制学校校长、语文教研组负责人到场交流学习。会上,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做了主题为《12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的演讲。

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做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12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

我们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在十年之前曾经发过一篇文章,《12岁以前的语文——是重构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

十年前,我认真拜读了民国时期语文大家关于语文教育的经验,我觉得我们解放之后在语文教学上走了弯路,所以才导致钱学森之问。解放60年了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自己的大师?我认为我们的问题首先是出在教材上。

小学语文整体性的改革:四大支柱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北京东路小学就进行了12岁以前小学语文整体性的改革。整体性的改革从哪里开始改起?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改起,从学什么改起,从教什么改起。我曾经打了个比方:做妈妈的在家里给儿女要炒好的菜,但是买菜从来都是别人买回来。可如果别人给你买的菜都不是高营养的,都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那再怎么样也炒不出好菜,养不好孩子。

我们做了哪些调整呢?我们把教材整合成四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叫古代经典课文群,我们学校是怎么规划的呢?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笠翁对韵味》等等。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规划了240首诗歌,也就是一年40首。一个学期20个礼拜,一个礼拜一首古诗。这对于孩子来说负担不算重,完全可以做到。但是6年240首古诗基本达到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是我们教材的目录。

第二大支柱叫现代诗文。我们要把五四以来的名家、名篇做了精选,每个学期,每次4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5篇左右,每学期现代的经典诗文再补充阅读20篇左右。

第三大支柱是儿童文学。我们一共向我们的孩子推荐了1—6年级总共288本儿童文学作品,大约300本,300本书除以六年,每年读50本儿童文学作品,保底的要到二三十本。

第四大支柱叫生活与表达。把生活和表达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表达。

老师们要问了你们学校的课程跟国家课程怎么融合呢?增加了这些内容老师哪来的时间教呢?我们基本上做了这样的分工。

1,每天的早读以诵读古典传统经诗文为主。每天早读的时间大概15分钟左右,每天15分钟阅读量,在校200多天的时间算起来时间也是很可观的。2,儿童文学读本是就餐休息之后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安排每个班持续默读时间,这个时间给各个班开展班级默读。3,我们鼓励每个孩子晚上在家里进行亲子阅读时间40分钟到一个小时,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这是这三大块时间的安排。

与国家课程融合的教学策略:五个“一”

教学上面怎么把国家课程融合起来进行教学呢?我们提出了“5个一”的教学策略。

第一个“一”是起点高一点。我个人感觉零起点是不科学的。孩子们怎么可能是零起点呢?因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在于零,因为学生课前预习了也不在于零,孩子的海量信息涌过来,我们儿童教学怎么可能是零起点呢。我认为零起点的人恐怕是外行说的话,起点完全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在现有的信息量,在孩子预习基础上的起点,所以这个起点是儿童当下现实的起点。尤其像上海、南京这样的城市儿童起点一定不是零起点。

第二个“一”是容量大一点。我们不再要求一堂课就教一篇文章,一堂课就教一首诗歌,可以以文体来构建,以写作的方式来构建,组成一个课程群。容量可以大一点。

第三个“一”是思维深一点。当下的语文课中思维的含量不够,思维太肤浅,有效思维的长度不够,对于学生智力的挑战不够。我曾经说好课应该像登山,层层登高,从山脚到山腰到山顶,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而我们现在的教学没有思维的挑战。

第四个“一”是情绪浓一点。我个人感觉语文课一定是有活泼情绪的,好玩的,充满着幽默风趣的,充满着生活情味的这才是好的语文课。就像梁启超先生说的,如果没有情趣的话这个人活得就没有意思。我们的教学如果没有情趣的话谁喜欢我们的语文呢?

第五个“一”是积累厚一点。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扎扎实实的积淀,这是12岁以前语文教学的五大策略。当时全校2000个学生给我们诵读《论语》,那个场面直到今天我印象都非常深刻。

一趟春联课,体现五个“一”教学理念

这五个“一”怎么做?下面我举我的一堂课例具体说一下。

苏教版四年级有一堂春联的课文,是一篇说明文。好多特级教师上过这个课文,我也上过。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上的和其他老师上的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是一篇说明文,好多老师就只当作说明文教。这篇说明文我只教了15分钟,因为它引用了五幅春联,所以我一开始直接就把春联拿出来了。第一幅春联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语文课如果光读春联就没有任何思维的挑战,真正的教学是从现在开始,真正的思维从这里开始。

我把这四幅春联打出来,你们看看中国的春联有什么特点?能概括出一个特点的是小学生,能概括出两个特点的是中学生,能概括出三个特点的是大学生,能概括出4个特点的是博士生。思维开始了,一个小朋友举了手:“我认为春联的第一个特点上下联的字数相等,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字数相等是春联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他们词性相当。这是中学生的水平。还能概括出第三个特点吗?有挑战,思维的挑战越来越大。第三个特点是平仄相对,并且上联的最后一个词一定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词一定是平声。第四个特点是什么?上下联的内容一定要相关联。叫内容相连,或者叫内容相关。内容相连所以才叫春联,才叫对联,否则就不连。这叫语文知识。我这堂课是教语文能力的。

我又讲了一则小故事。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神童,明朝的时候有个神童叫谢晋,6岁的时候就对出“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地主看到了,就把竹子全砍掉了,竹子全砍掉了还能对千根竹吗?谢晋一看竹子全砍掉了,灵机一动又加了一个字,变成了一幅新春联。我问学生,你们能不能加两个字成为当代的神童,这句话一说小朋友来劲了,“门对千根竹矮,家藏万卷书高”,我很高兴的把小孩子请上来,我说这是我们班里第一个神童。第二个对“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我说你就是当代的谢晋,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一定是小学生比我们老师想象力丰富。我们老师比不过学生,你不相信可以回去跟你的孩子比一下。我到云南边境上课,小孩子说“门对千根竹空,家藏万卷书满”。孩子说的都有道理,太棒了。当谢晋把这两个字添上去之后,地主出来一看加了两个字又变成新对联地主不干了,又把竹子连根拔掉。谢晋一看,真的没有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我上课的时候会说这是张家的答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我就是喜欢不一样的,不一样才叫创造。

接下来是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看到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掉头就往家里跑,有了南北没有东西。这个春联的意思就是我们家没有东西,缺衣少食,郑板桥拿穿的,拿吃的送给这户人家,门一敲开这家人家真的什么都没有。这是会说话的春联。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做练习。刀子嘴,豆腐心,打60分,虽然填对了只能60分,不能100分。嘴可以对腿,刀子嘴对飞毛腿。好看的眼叫什么眼?叫丹凤眼,不好看的眼叫三角眼。上面对应的太美了,琅琅上口。

《笠翁对韵》我们都没有读过。这么美的语言怎么能不让它启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受过这样的启蒙太可惜了。我们还可以编现代的内容,天对地,室对家,中国的数字含着一,比翼双飞,所以对对子最能考察一个人运用汉语言的能力。

接下来我又讲一下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学生说大嘴能吃,吃天下难吃之物。我说,从语文的角度给你一百分,但是对如来佛恭敬的角度给你零分。大嘴能说,说天下难说之人。我又在黑板上写一个人名,说如果你对上了,我到外面去讲课我就把你带走,把你带到清华大学。写的是“孙行者”,对什么呢?祖冲之。

我举我上的这个课例,就是体现这五个理念: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思维深一点,积累厚一点,情趣浓一点。我们刚刚获得江苏省教育成果特等奖,今天刚刚报国家教学成果奖,我们希望12岁以前的语文能够一路走下去。谢谢大家!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