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独家>

聂延军:生活的面有多广,语文的课堂就有多大

发布时间:2018-05-02 16:41: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祝颖丽 | 责任编辑:刘昌

中国网北京5月2日讯(记者 祝颖丽)4月26日~27日,“寻找中国好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办,来自全国15个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员、全日制学校校长、语文教研组负责人到场交流学习。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姚辉、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聂延军、精锐教育集团副总裁柯金书、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分别为大会致辞。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兼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聂延军先生致辞

尊敬的王文湛先生,尊敬的王旭明先生,尊敬的尹后庆会长、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们:大家早上好!

一日春光一日深,眼看芳树绿成荫

群贤毕至大上海,探究语文再创新

在这春意浓浓的上海松江区,我们迎来了“寻找中国好教育——全国语文教育教学高峰论坛”,我谨代表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对论坛地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对各位参会代表和嘉宾表示衷心地感谢!

语文,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学科,既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又天然具有启发人、影响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功能。因此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技能,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必须担负的神圣使命。

去年9月,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起始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今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些变化,从只重视对学生以分数为依据的单一评价,转向为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从过去的以分数为尺度转向为更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从过去只关心冷冰冰的分,到现在要关注活生生的人了。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将有一个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和新的动力!

其实,语文绝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应试课目,而是人们无时无地不身处其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日常说话交流,需要博采众家、融会贯通的口语交际能力;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需要立足于语文之上的审美辨别能力;面对人生关头的重要抉择,更需要从前人经验和教训里汲取思维分析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生活的面有多广,语文的课堂就有多大;生活延伸到哪里,语文课堂就延伸到哪里。所以,我说正在以课堂为轴心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拓展,成为“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的空间很大。有别于传统课堂,大语文教育无所不在,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可以感受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只要打破长期以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语文的封闭式局面,就可以把语文教育引入一个开放的、高远的、广阔的新境界。

大语文教育的内容很丰富。教材只是大语文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与触发器,只是引领学生窥探人生奥秘的一个泉眼,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五彩纷呈的社会百态与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才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源泉。

大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相当紧密。工具性,主要体现在掌握语言运用本领,学会应用文写作,进行缜密学术调研等方面,对此,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社区调查报告、种族发展历史、文明进步变迁等,都成为美国语文的核心内容;人文性,特别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人文关怀及其文化传承,“汉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国士大夫们赤忱热烈的生平抱负与独特情怀,都隐藏在经史子集的字里行间,是大语文教育的丰富宝藏。

大语文教育丰富、立体、全面,构成完备的育人网络系统,而落实到语文课本中,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限于字词的书写读音、阅读的零碎分析、作文的谋篇布局,而要注重建立一个开启智慧的、开放的课堂。通过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通过创建有文化含量的语文课堂,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点亮他们的智慧之灯。记得《中国教育报》发过一条新闻,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让学生写以秋天的叶子为主题的日记,规定在日记中,要写出十个成语、十个动词、一句名言、一句歇后语、一处歌词……请问,写好秋天的树叶,真的要用十个成语、十个动词、一句名言、一句歇后语、一处歌词吗?当然不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愉快的阅读和随心所欲的书写过程中,说自己的话,自己说话,写自己的事,自己写事,并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而大语文教育在获取知识以外,更是为了陶冶高尚情操 、唤醒美好心智、健全人格发展、促进生命成长,从这个意义来说,大语文教育与人生科学发展密不可分。这里,我想简要谈四点看法:

一是指导人生发展方面。从先秦屈原的“其九死而犹未悔”,到近代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从寄寓人文理想的西方经典作品,到文质兼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古今中外的大量名家名篇,如回旋奔腾、绵延不绝的激流,感染人的情绪,震撼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阅读这些文学经典,能够汲取前人人生经验,生发昂扬斗志,弘扬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指导人生科学发展。

二是参与生活实践方面。“知”“行”应该合一,大语文教育中的各类知识,只有实践到现实生活中,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的学生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智慧,丰富阅历:应该勤于探究,善于动脑,乐于观察,勇于思考,把各种实践活动当作提高能力、认识社会、与人交流的契机,以此锻造思维认知力与语言表达力;更应该接受各种考验,把生活的历练转化为宝贵的语文财富,以不断丰富内心世界,锤炼意志品质,提升人文素养。

三是促进生命成长方面。自古以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国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承担着特别的教化功能,作为“载道”的工具,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赤诚之心。而“大语文”所依托的文字世界、实践活动、深思体悟,还为学生打下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生命底色,让每一个人都灵性觉醒,让每一个人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一种立意高远的教育思想,大语文植根于社会实践,也必将反哺于个人的发展。

四是塑造优秀人格方面。人格是金,是个人进步之金、社会文明之金、民族复兴之金。优秀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大语文教育。 我们语文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让学生感受到理想的力量、信念的价值、奋斗的幸福。习近平讲,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引导学生塑造优秀品格的灯塔。好老师应该通过大语文教育,把温暖和情感倾注给每一个学生,用赏识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升个人修养,提高人格品质!

所以,我认为,大语文教育就是要在适当的培养机制下,引导人、帮助人、影响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就人。要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快乐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行动,进而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成为一个能够靠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成为一个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最后,预祝这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和老师,身体健康,全家幸福!谢谢大家!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