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研学主题峰会 : 刘菲菲《湖南研学旅行要立足于红色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18-03-28 16:28: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瑞鑫 | 责任编辑:段留芳

2018年3月23日,由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和国内研学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举办的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研学主题峰会暨第一届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学习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

湖南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校长刘菲菲

湖南省人大代表、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小学校长刘菲菲老师根植于湖南当地文化特色,就湖南红色研学、名人故居研学等方面给出了很好的示范案例。同时,她也对当下研学行业内重游学轻研学、重实施轻评价、导游与研学导师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访谈实录:

各位尊敬的朋友,特别高兴来跟大家叙谈研学这一话题,“叙谈”这个词最早出自《红楼梦》,意思就是交流,那么今天向着未来出发,我们怎么样边游边学?作为一名校长,我想来交流我们学校怎么在研学的大潮当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边游边学的故事。



这一张照片是1979年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参与的一次研学,当时我在耒阳师范附小读小学三年级,学校选择大队干部去军用机场看飞机,坐着大巴,我们一路上都在唱歌,我记得当时我们唱的是“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当天妈妈给了我五毛钱,而在机场没有小卖部,所以我饿着肚子,到了下午回家的时候,把这五毛钱捏得手心出了汗又交给了妈妈,也没有吃任何的零食,可是这一次的研学让我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我觉得跟同伴在一起出行、出游,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

很有意思的是,在十年以前,我来到我们宁乡的沩山,在一个小寺庙里看到一张床,这张床边摆着一个伟人相片,原来这是在湖南求学的毛主席在青少年时代的一段研学经历。毛主席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湖湘气魄,其实与他这样一种不断修学、不断研学、不断走天下的姿态是分不开的。教育部等十一部委倡导研学旅行的同时,作为校长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把人文课堂搬到孩子们眼前呢?


我想给大家先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学校,大家看到的左边的图片就是中国足球的福地——贺龙体育馆,我们学校就在贺龙体育馆的正对面,中国的国足黄博文就是我们仰天湖小学的校友。在这里,仰天湖小学它已经矗立了75年,我常常会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会叫仰天湖呢?是不是在千万年以前,曾经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湖泊,而这个美丽的湖泊也成为是文人仰视、写诗、赏花的地方呢?现在湖泊已经不见了,只留下我们这些世人,可是我想我们能不能像仰天湖曾经屹立的姿态一样,去做一件顺应天性,让每一个人充分滋养;激发灵性,让每一个人神采飞扬;张扬个性,让每一个人自由生长的教育的美事呢?于是我想在我们学校做研学旅行,一定不是旅行社让我们孩子去哪里研学就去哪里研学,应该基于我们的学校文化,基于我们的崇德尚学、仰天放歌的办学需求来引领研学,来带着孩子们的去开始一段生命之旅。

今天我想给大家汇报的有以下四个维度:第一个是我们的崇德之旅,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思想丰厚;第二个是我们的尚学之旅,是希望带着孩子们增长见识;第三个是我们的仰天之旅,表达了我们崇尚自然的决心;第四个是我们的放歌之旅,其实是希望我们能借助社会这个大课堂,让我们的孩子立意高远。

首先,我想交流的是怎样把“崇德”这样宏大的话题,置身于我们的研学旅行之中。我想未来不管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孩子走到哪里,他一定是打上了湖湘文化烙印的孩子,所以我们最希望做的崇德之旅的根基是与湖湘文化的对语,与伟人偶像的对标,与红色基因的对型。

一百多年来,湖湘人物闪耀了整个中华,每当我走到曾国藩的故居或是去韶山的时候,我都非常自豪。浸润在湖湘文化中,我不断与我们的湖湘文化对语,不断地去传播我们湖湘文化的精神。其实真正的仰天湖的孩子,仰天湖的研学文化,一定是展现我们湖南人舍我其谁的自信品质、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特别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我们的根基。

我曾经带着老师和孩子们来到了怀化溆浦的向警予纪念馆,我们在纪念馆看到了向警予1915年在周南女子中学求学的时候做的自然笔记,每一个作业都是一丝不苟、工工整整,不但老师很震撼,我们的孩子也很震撼,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十九岁从周南女子中学毕业回到溆浦,创办了溆浦女子学校的向警予。向警予她为学校写的校歌、写的运动歌,亲自谱词谱曲,我们由衷地感受到这其实就是我们在与精神偶像交流。在这个时代,随着国民生活素养的提升,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丰衣足食的时代,可是我们的人们幸福吗?我们的孩子快乐吗?我们是否缺乏生活信念,缺乏意志,缺乏感恩呢?

今年的两会,我作为湖南省人大代表,提了这样一个建议,我希望让湖南的红色资源在学生研学旅行中“活”起来。我特别记得当时我跟记者们说,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每一个湖南人,我们能够给孩子们讲好中国的红色故事,让我们的孩子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由此,我们也组织孩子们来到了韶山,我们组织了伟人故乡行的这样一个研学活动。当孩子们唱起这些营歌的时候他们一脸肃穆,当他们走到杨开慧故居的时候,他们会用心去聆听那个年代,那一代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红色基因,我想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们特别需要的是把这样一种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经由研学旅行的活动,把它“活”起来。研学基地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让我们的课程,让我们的活动能够真正把红色文化传承起来。这是在我们魔方营地,将红军曾经走过的长征线路设计成为了这样一个围棋游戏,聆听长征故事进行寻宝游戏。所以,其实研学旅行既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

有很多朋友特别希望我给他们一些建议,研学旅行如何做课程,如何经营基地?我说真正的研学旅行不像普通人的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有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然后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的课程体系。如果能沿着这样一个课程体系来做,基于不同学段的孩子,给出符合他的学段的生理规律、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量身订作的研学课程和活动,那么我们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想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些基于融合、基于团队精神、基于增强集体凝聚力的课程;中年级的孩子则重在培养他们的习惯养成、尊重礼貌,和了解社会规则;高年级的孩子则是要让他们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有更多的胸怀责任和勇气担当。

第三个层面我们是希望我们的仰天是希望能够崇尚自然。我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萤火虫,而我也特别喜欢在放学的时候,在田里打滚,闻着花香一天学习的烦恼就全部消散了,可是我们的孩子呢?这是不久前一次美术的高考的题目,其中有一道是请你画出一把芹菜,塑料袋里装着一把芹菜,很多孩子说芹菜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怎么画。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连芹菜都不认识,看上去是个笑话,其实告诉我们的信息就是,我们的孩子离自然太远太远了。所以我们带着孩子来到了一个离自然最近的地方,来到了能够接受春天的绿色气息熏染的地方,我们带着他们种树,带着他们去研究马尾草,还带着他们锄地,没有一个孩子把锄头拿对了,足以想见我们的孩子与劳动分开了多久。我想这也许就是教育部大力推动研学旅行所倡导的一种理念,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回到自然,能够在自然的怀抱里去接受教育。你看这个孩子当他看到绿色的植物那种欣喜的神态,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令我们可以反复咀嚼的,“我们不缺自然,缺的是教育。”

最后一点是我们怎样来做立意高远的研学。当我们将学校的文化与研学旅行紧密结合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会引导研学的方向,比如我们仰天湖小学,我们的管乐、艺术,是在湖南乃至全国领先的。去年暑假,孩子们在世纪明德品牌游学项目的引导下来到了芬兰,当家长们拿着孩子写的厚厚一沓手册送到校长办公室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觉得,基于课程的教学,才会避免“只旅不学”的现象,而我们将所有的教育的观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当中,才可以真正的让我们的孩子研学更丰富。

孩子们的结营不止是一张证书,基于在研学旅行中个性的展现,已经得到心理专家的引领,受到个性成长的分析,这其实是让我们的研学增值的创举。也许未来的研学会基于科技创新,基于角色互换,基于健康生活,基于我们的心灵成长和军事体验,有很多很多的尝试,可是我更愿意我们未来的研学它会长成它自己的模样,因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还有很多的瓶颈,比如说我们的重游学轻研究这样的教育价值没有被深度挖掘的现实,以及我们重实施轻评价,没有引导如何落实的这样一个现状,再加上我们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导游能不能替代我们的研学导师?其实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话题。

不过不管怎么样,我很幸福的就是,在研学的路上,我已经带着孩子们向未来出发,谢谢大家!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