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研学主题峰会 :高晓苏《研学旅行就是要打开窗户 让路折叠世界》

发布时间:2018-03-28 16:25: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段留芳

2018年3月23日,由长沙市天心区教育局和国内研学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举办的2018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研学主题峰会暨第一届中国“研学旅行与营地教育学习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与会嘉宾就中国的研学旅行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特级教师、长沙市政府督学、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校长高晓苏老师作为会议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校长高晓苏

以下为访谈实录:

各位教育界的同仁大家好!很高兴在春天与大家相遇,很幸运我能在这里发言。我想用三幅图画作为我今天发言的引子(请大家看大屏幕)。那么大家要问,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发生在哪里呢?究竟要向我们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我告诉大家,这就是我所在的学校,这就是我和我的老师,我和我的同学共同完成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名字叫做“研学旅行”。

我是湘郡未来实验学校的校长。长沙湘郡未来实验学校只有七年的历史,它是长郡中学所办的一所民办学校。作为享誉全国的百年长郡,给予了湘郡卓尔不凡的血脉,民办体制又赋予了湘郡更为灵动、而丰盈的生命。我们这所学校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呢?它会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从我们的办学理念、校训、文化,再到我们的办学目标,已经勾画出了价值追求的轮廓。那又要问,你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你的学校会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在这个理念的框架下,湘郡未来成为了这样的一所学校:“一所教授学生持续幸福的学校”。幸福是可以学习的,学校应当教授幸福。

“微笑问候积极”三张名片是幸福学生的样子;“踮着脚,跳起来摘桃子”是学生学习幸福的原动力;幸福教育目的只为实现“三个让”——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学的地方,让课程真正服务于培养幸福完整人的目的,让学校真正实现卓越品质的铸就。学校是福之大泽,一条幸福的长河,老师宛如一条条福流,以福惠生,浸润学生生命。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的呼吸,陶醉其中,学习幸福和幸福地学习。

从幸福教育的命题出发,我们的目光聚焦课堂,课程是学生吸收营养的地方,换句话说,学生是在一堂一堂鲜活的课中获取知识、学习幸福的。

我们的课程就叫做湘郡幸福教育“壹+课程”。是一个横向通透、纵向通达的“T”形状态,我们注意到有一个“T”字的交叉点,这是课程的“井”文化,每一个课程它都是一口井,但是它不是孤立的,井和井之间是相通的。

幸福教育“壹+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里聚焦的是校本课程,大家注意到校本课程的第二个模块,第二个模块里面我们有个衔接课程和行走课程,也就是研学课程。首先看我们的幼小衔接。2014年9月,我校与湖南卫视联合制作的教育纪实节目《一年级》,将我校对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成果集中展现。我们的理念是,学前到学龄是由儿童化和游戏化过渡到学习,这不是翻山越岭,而是自然过渡,无缝对接。第二个课程就是我们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我们形成了三个模块,一个是小行走、中行走和大行走,那么在我们的课程里面,有人问我,你们怎么去把这个研学作为课程的一个部分?21年前,我随政府的一个代表团去了日本,在日本参观到每一个地方,都看到很多的学生或蹲或立,在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景点的材料,后来我知道,这就是日本在21年前的一个游学课程。7年前,我从长郡中学来到湘郡担任校长,能不能够把这个课程的内容进入到现在的课程里面?能不能够对我们现有的课程做一个大的改变呢?所以我们的研学课程就是由于我们这样一个思路,去改变课程,改革课程,而生成出来的。但是大家又要问,你们在这个课程里面,你们怎么做的?

当时,我们遇到了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你们第一次去的人少,104个人,能够成为教育现象吗?第二个疑问,这个活动的持续性强吗?研学的这面旗帜到底能打多久?在会议上,我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两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研学旅行它的意义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实施是否真的对学生学习幸福有益。只要核心意义没错,那么管理我们是可以摸索规律与经验的。

说真的,我们非常想吃研学旅行的第一只螃蟹,那你要回答,第一你为何要吃?第二它有毒吗?第三它的味道和营养怎么样?第四你能教我吃吗?

为何要吃?是我们对研学意义的思考。从本质上来讲,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客观而言,学行统一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学非有碍于行,学愈博则行愈力”。行力有功于学,行困则学必勤“。学、行共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学与行不可偏废,而应互相助益,知行统一最好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人就应该去做知行合一的教育。

2015年12月,我们的队伍出发了,104名学生、6名专业老师,携语文、数学、地理、物理、历史六个研学课题,经过五天六晚,跨越两千公里,去了厦门,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湘郡未来成了第一所吃螃蟹的学校。

对研学旅行而言,研学是目的,旅行是平台,完整的研学旅行应该有制度、课程、基地、导师、安全措施。这一体系的措施你怎么落实?下面我一一道来。

第一,研学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两个篇章。一个是我们的规章制度篇,一个是行动指南篇。第二,研学行前的学情调查,前期的家长问卷调查、学生分组问卷调查,分析家长、学生对于课程开展的医院,对于研学旅行的组织给与真实有效的大数据支持。第三,出征仪式。我们为所有研学团师生赠与了象征湘郡最高荣誉的“勇敢骑士”勋章,它寓意,湘郡的学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去看更高远的世界,去追求真知理、真学问。研学旅行誓词响彻云霄,研学大旗振臂挥舞,师生欢欣雀跃。第四,导师引领。以历史组老师欧鹏的案例来说明,包括课程目标,实施步骤,确定选题,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呈现方式,评价方式等等。教师全程引领,学生参与实践与思辨;教师协助记录,扩充素材与监管课程实施;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与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指导,及时进行课程展示与问题反馈。我们还会把每天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到微信,孩子的家长会回复、互动,我们看到这个家长说我的孩子比昨天做的好。我们整理与筛选资料,生成电子版存档;指导学生总结研学经历,分享成果与推广经验。而教师,总结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完善课程手册,以教促研,撰写研学论文、参与课题研究。

湘郡研学旅行的模式,我们想它应该有这样四个元素:一是它应该有一个幸福教育课程理念,二是它应该有主题研究的导师引领,三是它应该有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四是它要有一个勤而有为的实践团队。这四个因素缺一不可,弱一亦不可。

还有这么一种思考,研学旅行和课程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你要定位,就是你的研学旅行是在你这个课程大的框架下进行的,于是你的研学旅行才有了特色,不是做别的学校的研学旅行,是你自己本土的特色。

第二个要定性,就你这个研学旅行不是去做你有的东西,不是我有什么就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第三是植入,就是要把课程理念植入到研学旅行之中。

第四要有新的生成,就是在研学的过程里面,你可能会形成一个无边界的课程。比如我们到了厦门,我们并没有设计在沿海的那一段的长跑,但是我们老师发现这一段就是奥林匹克长跑的场所,于是课程就出来了,那么课程叫什么?叫做体育健康课程,学生们要围着跑道跑完十公里,所有的老师们把课程的目标、课程的方案以及课程的要求,当时当地就做出来了。所以你的研学旅行中没有新的生成,还是老一套的话是做不长久的,所以在我们的研学旅行中,它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理念,关键的问题就是体验的实践。当然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校长,你这么大胆地在一个学期中成建制的五百多个同学出去,你不怕吗?我怕,我真的很怕,但是我想,如果说你的这个队伍建强了,措施落地了,大家对你所有的理念,都明白的话,你有了一支团队的话,你绝对不会出问题,三年的历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我说的读书行路之道,何为道,既是指研学旅行的最佳方法,最有途径之道,又是指铸就品德、学识、人生丰盈之道。

研学旅行,湘郡未来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当然在这里,我要感谢世纪明德的帮助与陪伴。

最后祝所有老师们教育同行们笑容常在,幸福相随。谢谢大家。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