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8年磨剑,传奇作家锻造说写法宝,破解世界教育难题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肖尧 | 时间: 2018-03-19 | 责编: 曾瑞鑫

写作,是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能力。

如何有效甚至高效地培养写作能力?这是世界教育难题。

传奇作家破解世界教育难题

2017年11月4日,在北京清华大学附属CBD小学报告厅里,举办了一场高端研讨会,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丹麦、芬兰五个国家的教育界、文学界、播音主持界三个界别的专家。

接下去几天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教师》杂志、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网、中国作家网等数十家国家权威媒体,纷纷报道--

"童喜喜说写课程",解世界教育难题!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副主席、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明舟深入了解课程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与能说会写之间,只差了'童喜喜说写课程'的距离。"

美国教育研究会国家数据库研究小组主席、美国FULBRIGHT高级学者奖得主严文蕃在偶然机会下了解到童喜喜说写课程,喜出望外。他介绍,美国非常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口才的训练,但是,也没有这样将说与写整合为一体的研究和实践。他高度赞赏童喜喜说写课程:"这是真正的整合,在攻克世界难题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其后,喜讯纷至沓来。

中国最大的新闻出版行业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大篇幅报道了以"童喜喜说写课程"为核心的的第一套图书《童喜喜说写手账》深受读者追捧,两天销量13000册,创造销售奇迹的故事。

美国休斯敦独立学区研究部研究员、实证研究专家叶仁敏博士领衔的"童喜喜说写课程"展开为期四个月的第一次实证研究,通过对1260位中国学生的调查发现:开展说写课程的学生,写作得分极其显著差异,远远高于没有开展的对照组。

……

出口成章、以说为写--这是无数人的梦想,随着"童喜喜说写课程"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数千老师、数万孩子身上,成为了现实。

创造这一教育研究突破的,是一位"半路出家"至教育界的传奇作家--童喜喜。

文盲外婆培养出天才作家

童喜喜生活在普通的小城湖北鄂州,出生于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就读于当地的普通中小学。

童喜喜的父母是典型的长兄为父、长嫂为母,要照料她的三个叔叔、一个姑姑的读书、就业、成家,工作异常忙碌。所以,童喜喜从小是被不识字的外婆带大。

普通的童喜喜,却在二十多岁时,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

2003年,童喜喜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嘭嘭嘭》,通过网络自由投稿到当时的中国第一品牌童书"小布老虎丛书",成为只出版名家名作的丛书中唯一的一部新人新作。

这本书获冰心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等各类奖项数十次,销售百余万。

这本早已成为经典童书的《嘭嘭嘭》,童喜喜只用了6天时间,一气呵成。

年轻的童喜喜,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的合同制专业作家,是当时全省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之一。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童喜喜又成为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天才作家"的桂冠,早早戴在了童喜喜的头上。

但是,童喜喜没有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而是独自走上了一条罕有人迹的小路。

从小家到大家的公益狂人

《嘭嘭嘭》一书出版,童喜喜捐出了《嘭嘭嘭》首印稿费,成立了"童喜喜春蕾班",资助了30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名噪一时之际,她拒绝了所有媒体采访。

那已经是童喜喜第二次捐款助学。第一次,早在4年前的1999年。她捐出一笔稿费资助了一个女孩。女孩来信告诉她:钱收到了,但被父母拿去买化肥农药了,自己还是没有读书。

世界如此残酷。童喜喜无法对苦难视而不见。

2004年,童喜喜和好友李西西去山区支教。支教结束就共同创办了"喜阅会",开始为贫困儿童赠书。

2008年汶川地震,童喜喜捐赠稿费,担任志愿者。

2009年,童喜喜完成中国迄今唯一的一部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影之翼》,她将该书第一笔稿费全部捐赠给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公益组织--新教育实验。

其后几年,童喜喜在新教育实验担任义工,启动并以稿费资助"新教育种子教师计划"、"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等公益项目,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近千位一线教师成长,在全国各地召开免费阅读活动7000余场。

2014年9月,童喜喜又启动"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8个月中,她只身一人,走进中国大陆所有省市自治区的100所乡村学校,行程接近绕地球4圈,免费做了196场阅读推广讲座……

但是,童喜喜最深的感受是:"中国真大。我没有任何自豪的感觉。越做得多,越觉得没有做的更多。"

最让童喜喜念念不忘的,是说写课程的探索。

双剑合璧锻造"说写"法宝

从童喜喜在文学上出道,人们就称她为天才。从那时开始,她就执拗地对所有人解释:"我不是天才。"她的理由是:"我的家庭非常普通,从来没有作家。我也最清楚我自己,和正常人完全一样。"

只是,童喜喜可以否认自己是天才,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写作上,而且在跨界的教育写作上,她也能够如此轻松地取得成绩?

《嘭嘭嘭》以6天完成,并不是童喜喜的最高记录。她一直在刷新自己的新记录。

2011年5月,童喜喜闭关8天,完成15万字的书稿《那些新教育的花儿》。2017年6月,童喜喜用不足10天,完成教育理论专著《新父母孕育新世界》一书中的10余万字。著名教育家孙云晓作序盛赞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所以和其他教育专家的研究不同,童喜喜的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是从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开始。

童喜喜发现,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源自于小学期间接受的"口头作文"训练和自己的一系列偶然却又必要的遭遇。就这样,说写课程从她的童年亲身经历为起点,开始了探索。

2010年春,童喜喜发表文章,明确提出"读写之间说为桥"的理念。直至2017年的8年中,全国各地有近千位老师、数万孩子追随开展。

以江苏淮安的一间教室为例。

班主任王艳是2010年春无意间在网站上看见童喜喜文章的,她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开展说写课程的老师:"这些年来,我觉得自己逻辑越来越清晰,工作事半功倍。我运用童喜喜的写作教学理念,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被评为年度优课。"

王艳班上11岁的何朝伟,从腼腆害羞的男生,成为今天写出万余字小说、敢于参加全市表演的相声演员。

王艳班上的徐一帆,以前每次考试作文扣分最多,他的父亲徐永进督促他开展3年说写课程,不仅许多文章公开发表、屡次获奖,学习由此突飞猛进,考取当地名校。这位父亲最感慨的是:"说写,不仅是写作。它让我们家庭成员充分交流,真正精神陪伴,全家都更加温馨幸福了。"

童喜喜用自己的生命践行、又用8年时间和数万师生实践打磨,到2017年正式推出的"童喜喜说写课程"的"七种武器",更是效果惊人。叶仁敏博士的实证研究发现孩子们写作得分显著提升,只是正在全国各地数千间教室里师生们的亲身体会。

比如库亚鸽老师。她原本在河南焦作市工作,2017年9月调动到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中学。这里大部分学生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不善表达的现状令她焦头烂额。短短一学期的说写课程训练后,奇迹发生了:"我接手的班级,全班54位同学,从之前的27人不及格,十几人作文交白卷,到现在期末语文考试,全班平均分达到92.31(满分120分),每个同学都只嫌试卷上作文格少。"

在现实教学取得卓越成效的基础上,童喜喜又带着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利用网络的便利,推出说写课程的网络版。

2018年春节期间,由21位名师接龙指导,利用寒假举办的网络"童喜喜说写儿童班"受到热烈欢迎。近8000名孩子欢聚网络之上,共计说写作文平均每天近10万字。

新学期开始,又与"教育百师通"共同推出"跟童喜喜学说作文"网课。这套网课分别针对5-8岁、9-12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心设计,经过5个多月的反复打磨,更是备受欢迎,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父母们的追捧,不足一周就有一万多位父母为孩子报名……

中国孩子一直被强调要听话,中国教育一直不重视说话。这,与信息时代里生活与工作的要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文学和教育双剑合璧,说写结合、以说为写,锻造出"童喜喜说写课程"这一写作法宝,童喜喜说:"我最大的希望,是把我的幸运化作他人的幸福。我最大的幸福,是看见我所希望的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