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教育是民生更是国家战略

发布时间:2018-03-16 11:02:0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段留芳

■两会观察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表述,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民生需要。但对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和家长来说,往往会把教育停留在民生层面来认识,很多省、市、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习惯于把教育放在民生板块去讲,只看到了教育对学生个人和家庭未来的影响,而没有上升到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层面来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引导和宣传。

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国家战略高度考虑,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不仅仅是指增加投入和教育公平,还在于教育需要先一步、高一层的布局。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特别希望国家能够在以下三方面进行超前布局和行动。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学习科学研究,从而使我国在脑科学和学习科学领域处在领先位置。针对人脑的学习研究涉及国家未来的创造力和领导力,甚至对学生减负也有重要意义。大量新的脑科学发现表明,过去习以为常的自然学习方法,有可能会被颠覆。我们都会学习,但很多时候并不清楚学习的机理,而这个巨大的奥秘正在逐渐被揭示。学习研究的落后,会导致整个民族学习的落后,因此探索大脑要像探索太空一样去重视,要从提升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去看待。

二是要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一致性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一致性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认同上,需要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思想政治和历史课程教材已走向全国统一,无疑是很必要的。对于这些课程,统一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和文化认同,这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创新的起点。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国与国的竞争主要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生理实质是人的大脑的不同。从教育角度来看,人的大脑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而造成。因此,应该鼓励其他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教材和教法的多样化,就是人脑的多样化,就是未来创新的源泉。

三是要从战略高度把握教育主权和话语权。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是从学制、学科、课程等方面看,本质上都是西方教育的架构。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人合一、求同存异、以人为本,传统教育当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和书院模式,在当代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体现得并不多。我建议,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严格控制本国学生选学国际课程;另一方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世界先进的人文和科技成果为线索,建立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教育优势的课程架构,成熟后可以先在华人世界推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然后逐步形成世界普遍接受的态势,形成以我为主导的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将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7年是高考恢复4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教育改革的先行和坚持,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新时代教育要有新的使命,教育的引领性、先导性特征,将越发突出。教育是民生,更是国家战略,国家的未来在于现在的课堂。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16日第2版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