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独家>

代表委员为教育公平鼓呼 让农村孩子“知识改变命运”道路通畅

发布时间:2018-03-12 10:13: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周继凤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谈到2018年教育工作时,总理这样说:“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如何能够让资源更多地普惠农村孩子,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有话说!

学会利用杠杆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不均衡的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很短时间里解决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相比,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状况更为突出。

其中,不均衡主要是公平的问题;不充分主要是质量的问题。如我国的城乡之间、东西部区域之间、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还很不均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发展还非常不充分,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还不高。

如何保证“公平而有质量”,或者说,如何在保证底线公平,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的前提下,公平和质量两手抓两手硬?

他认为,这就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会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学会利用杠杆撬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政府要筑好教育公平的底线,为每个孩子提供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资源。同时,要调动民间的力量和社会的资源,为不同的孩子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要更多地向困难群体和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因而,一方面要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

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逐步补齐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等短板。

建设一支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让农村孩子‘上好学’,最根本是要建设一支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这次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大学副校长马宗保针对西部地区如何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提出了建议。

马宗保说,乡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

近些年来,国家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无法适应新时代“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

马宗保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西部地区乡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毕业生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西部地区乡村学校,越是艰苦边远地区越缺乏吸引力。

由于乡村教师待遇偏低,管理松弛,考核简单化、形式化现象突出,使得部分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近几年,农村孩子升学过程中的阶段性辍学、退学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制约着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为此,马宗保委员建议,中央财政设立西部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每年拿出20-30亿元,用于提高乡村教师津补贴标准、资助进修深造,以及修建教师公寓,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等。教育部应尽快实施西部地区乡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

主要以省属师范类院校和设有教师教育学院的省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依托,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公费师范生定向招生名额,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完善招生环节。

实施一揽子优惠政策,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城镇优秀教师和校长到农村学校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任教。

按照艰苦边远程度越高工资越高的思路优化乡村教师津贴、补助额度和方式,做到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高于本县域城镇教师30%以上,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此外,还应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农村教师考核退出机制。

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较为关注教育公平。

俞敏洪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环。

俞敏洪表示,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集中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曾是我国2012年之前乡村学校建设的基本思路。虽然国家强调在“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但许多地方政府却将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效益”作为优先目标,农村学校的撤并规模远超实际需求。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农村地区有19.36万个教学点,到2010年时仅剩6.54万个,减幅达66%。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没有达到预期中的“让绝大多数乡村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实际效果。就像前段时间大家关注的“冰花男孩”王福满所遭遇的一样,对走读学生来说,撤点并校后出现了“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同时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严重。

对寄宿学生而言,撤点并校后仍有很多学校寄宿条件极为简陋、卫生条件差、营养水平较低、课余生活匮乏、生活老师缺位,住校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课业成绩不甚理想。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学生进城切断了农村儿童与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明的凋敝。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以下称《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教学点有8.68万所,较2012年增加了2.43万所,但远不及1995年时19.36万个教学点的一半。不仅数量偏少,大多数小规模学校仍存在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国务院参事室与四川省参事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仍存在教育资源倒挂现象严重、小规模学校难留好教师、语文和数学之外的课程开设率低等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当前教育发展现状,决定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俞敏洪认为,为了更好地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应该变“小而弱”为“小而美”,真正地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对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1.专门制定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在经费支持、师资供给、校园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尤其是在经费上应加大投入,优先保证农村教学点有充分和独立的教育经费。

2.采用“一校多点,捆绑式发展”,建立中心校或中心寄宿学校和多所卫星式小规模学校捆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教师轮流任教制度,实现当地城镇中心校与乡村教学点共享优秀教师资源。

3.给老师更好的待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长期任教,对于在乡村教学点任教的老师,在薪资待遇、子女入学、评优晋级等方面享受优先权。

4.优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直播、录播、“双师课堂”等新手段,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优秀教师缺乏的难题。

把中西部当地的教育资源质量办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表示,目前,国家针对促进教育公平已采取了诸多措施。从《政府工作报告》里体现的这一点来看,这些举措已经良好促进了教育的区域公平。

但他同时指出,要做到真正的公平,还需把中西部当地的教育资源质量办好:不仅仅是把生源“引出来”,还要配置和扶持好当地的教育资源,让当地的高校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作为“双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丁烈云从高校教育管理的“内部公平”上也分享了一些经验。他说,目前,该校实行转专业“无门槛”的制度,即学生希望转入的院系对学生有考核要求,但转出的院系不能“说不”;同时,他们还实行大学一年级按大类招生,到高年级再分流等措施。“这样一来,学科之间也存在竞争压力,教授更多开始主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给学生上课。”

他补充,他们还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到国外交流、交换,形成一个更多元和全面的视角。

“每一名学生到了学校,都应该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校如果只有部分学生是一流,那不是一流大学,只有全部的学生都是一流,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一流。”他说。

参考文献:

朱永新《追寻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王景烁《丁烈云代表:教育公平需配置好中西部教育资源》

《两会连连看之热词图解:教育公平(图)》

王晓霞《俞敏洪委员:关注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