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独家>

蒋佩蓉:“第三文化孩子”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发布时间:2018-02-24 09:16: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晓霞 刘昌 | 责任编辑:刘昌

她具有和煦的笑容,真诚的谈吐,良好的学识修养,知性、淡定、温暖、明智。

她是美国麻省理工前中国区总面试官,集中美教育专家、儿童礼仪及成长力专家于一体。从美国麻省理工高材生到企业高管,从全职太太到妈妈导师,她始终坚持自我成长,自我学习。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成功的职场女性,然而她却淡然地说,我是一位先生的好太太,三个孩子的好母亲。

她是蒋佩蓉,帮助许多中国父母和中国家庭战胜养育的焦虑,她和她的书、她的家释放着祝福……

蒋佩蓉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中国网:《丰盈心态养孩子》是一本帮助中国父母战胜养育焦虑的心理学自助书。这本书提到了智商、情商、逆商,还有品商。这个“品商”怎么理解?

蒋佩蓉: “品商”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但是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讲过一句话,他说一个穷的小偷可能会偷了火车上的一个小东西,但是一个富有的小偷会把整个铁路都偷掉。

我们社会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都是人品不好带来的,不是因为人不够聪明,不够创新。我相信没有一位父母愿意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通缉犯或者骗子,但是我们往往会把育儿的重点放在得分或者进好大学,却忽略了人品的功课。

北美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些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研究,如何赞赏孩子,将会让他成为一个固定型思维或成长型思维的人。如果我们肯定孩子的品格,比如他的努力、毅力,他就会主动去成长,但是我们肯定孩子多么聪明,多么美,多么高,这些外在的因素,那么他没办法改变和成长,他就会进入一个固定型的思维。

“品商”更多的是他努力成长,在人品方面下功夫。

中国网: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自古就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的培养。现代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蒋佩蓉:现在大部分的人生活水准已经很高了,但还是会焦虑无法生存。有一点是上一代遗留下来的,对于战争,还有饥荒的恐惧。根本问题我觉得跟社会精英和社会结构有关联,所以我在这本书里谈到,精英教育是不是要挤进去这个门,我们是做鸡头还是凰尾的问题。

生活中的很多焦虑和社会问题来源于我们很担忧自己做不了精英,会成为金字塔底下的99%。我们先贤曾提出行行出状元,这样就少了焦虑。

中国网《教育名人堂》节目主持人 王晓霞

中国网:现在的孩子面临很大压力,很多是父母的压力和焦虑传递给了孩子。最近网上也有一篇文章说抢跑的家长很焦虑,不抢跑的家长更焦虑。

蒋佩蓉:我觉得这个要看家长的情况,要是家长本身就不很富有,需要兼着很多份工作才能够生存,他们需要孩子非常努力地去抢跑。但是大部分都市家长的孩子没有必要一定要上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

现在有很多其他的教育渠道,国际学校也好,出国留学也好,网络课程也好,真的这么现实吗?要是我们为了这种恐惧而在孩子关键成长期就把他的理想给压碎了,这个是不是更得不偿失呢?

中国网:抢跑的弊端是什么?不抢跑又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呢?

蒋佩蓉:我觉得抢跑是拔苗助长,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以前,你就要他做一件事情。我举个例子,我们要求大部分的孩子在小学就学了很多奥数,但是他真的需要这么小的时候学这些知识吗?让他自己对数学能力失去了信心。

有一本书叫做《心流》,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能力都有一个舒适区域,要是太简单的话我们会无聊,要是够不到的话,我们会灰心放弃。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做的,不是要胜过于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舒适区,体验到成功,他才能获得自信。

中国网:您在《丰盈心态养孩子》里提到了父母支持哪一种教育体制。我们知道您的孩子在国内生活了很长时间,而且是在公立学校,您对两种教育体制是怎么看的?

蒋佩蓉:我自己11岁的时候离开了台湾的教育体制去加拿大读书,我先生也是12岁离开台湾去明尼苏达州,在美国长大的。我记得我到加拿大时,我父亲就跟我说,佩蓉,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一种文化,认为这个文化比那一个好,我们要吸取每个文化中最好的,然后合璧成为我们自己的。我一直记得那句话。

我们2003年刚到北京,当时普遍的声音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真的不行,真糟糕。我们把孩子送进国内学校,也遭到很多朋友的拦阻和置疑,但是反省回来,国内的教育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中西合璧的结果,也是因为我们有很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东方跟西方的教育。

蒋佩蓉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中国网:您在中国台湾长大,去了加拿大留学,在美国工作,又回到中国,您对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中西方的教育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蒋佩蓉:其实我有两个身份的见解。第一个是我自己体验的见解,第二个是我孩子体验的见解。因此我也产生了很多的洞察跟总结。

首先,我跟我先生移民的经验非常不一样,我先生到了明尼苏达州,周围有很多慈善的志愿者帮助他,他就拥抱了美国文化,他就想丢掉中国人的身份,成为一个美国人。

我是到了一个英国殖民地——温哥华,当时我是全校唯一的中国人,他们认识的中国人都是从广东去那边建造铁路的工人,有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所以我对西方的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还有一些距离。加拿大的文化我也不是全盘接纳。

我们两个不同的反应导致我开始思考第三文化孩子的问题。我们经历了两种文化,两种教育体系,怎么去融入它。当我们的孩子来到中国,国内的学校非常欢迎外籍人,他们感到的是新文化对他们的拥抱跟欢迎,反而融入了中国文化。

结合我们第三文化的过程都非常不一样,所以中西文化其实很多要看新文化接受我们的程度,还有我们融入新文化的程度是多少。

中国网:中国有大量的留学生去海外读书。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出国了就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很多留学生其实到了国外后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您在书中提到了第三文化,孩子在第三文化中其实也是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也不知道怎么面对和解决一些问题,这一点您给大家分享一下。

蒋佩蓉:我现在给大家一个第三文化孩子的定义。第三文化孩子就是在他成长的关键期间,在一个跟父母文化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形成了自己的第三文化,这个是第三文化孩子的定义。

第三文化孩子经历的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复杂,父母总是在想他学英语学得多快,学得多好,赶紧跟上学业,但其实这些是最表面的问题。

第三文化孩子最关键的是身份问题,我到底是谁。一个最经典的身份挣扎就是,奥运会的时候,当中国跟美国竞赛,你到底是支持谁。

第三文化的孩子通常面临的问题就是他们能够体验和理解两种文化,但是无法完全融入某一种文化。单一文化的孩子成长的地方就是这个文化,他的思路是单一的,但是第三文化孩子没有办法感觉到完全被某一种文化接纳,因为他总有一部分自己没有被人家看见跟理解。这是第三文化孩子的特点。

当我们把孩子放进当地学校,因为有亲身的体验,我们就先关注他们的心理适应问题,所以他们从学校考12分回家,我们也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就说12分挺好的,至少你不是0分。下个礼拜考了14分回来,我们就说好,我们出去庆祝,因为你多得了2分,我们把重点放在他们的适应过程,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身份。

我在书里面也有讨论未来是个第三文化孩子的世界,因为世界越来越国际化,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会有很多摩擦,很多国家都需要第三文化人来做和平者和桥梁。我们认识的很多人物都是第三文化人,比如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是第三文化人,他是在夏威夷接受高中教育,有一段时间在日本停留,再回国的。

美国一个很有名的第三文化人是奥巴马,他的父亲是非洲人,母亲是美国的白人,他在夏威夷诞生,在印尼长大,所以他有多种文化。我们会越来越看到,未来的国家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第三文化人来扮演桥梁的角色。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了第三种文化中的留学生,其实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能够自我完善,因此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

但不乏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出于社会主流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内在的功利心。因为这种功利心,家长也很焦虑,给孩子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怎么能够平衡自我的这种心态,摆正位置,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蒋佩蓉:我觉得最好的就是自我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成长。我们需要了解这块土壤是有毒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一颗种子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我们给他健康的土壤。如果大环境是一个功利性的土壤,我们需要为孩子营造一小小块健康的土壤。这个土壤是什么?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是我们不成为不断学习成长的家长,我们就会陷入这种功利行为之中。

另外一个原则我学到的是,离开中国以后,为了锻炼身体,我跟先生请了一个私人教练。我发现当有一个运动伙伴的时候,我比较不会懒惰,而且会坚持运动。同样的,我们要坚持成为另类的家长,需要建立志同道合的友谊,让我们共同陪伴和鼓励彼此,不要成为功利型的家长。

蒋佩蓉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中国网:我们不仅要自我成长,而且还要和妈妈爸爸们一起组建这样的成长团队,我们才能彼此激励,成为更好的自己。

蒋佩蓉:是的,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就会有更多健康的土壤,健康的家庭,就会有更多健康的孩子们成为未来的领导者,那我们就会好好地把不健康的土壤用健康的土壤代替。

中国网:蒋老师,节目的最后,您可不可以送给父母们一句话来勉励他们?

蒋佩蓉:我就用《丰盈心态养孩子》自序里的第一句话送给家长们。在伦敦威尔斯教堂的旁边有一块墓碑,上面有一段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的愿望是仅仅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会为国家做一些事,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家长们,我们不能改变这个功利的大环境,但是我们就从改变自己,自我成长开始,来养育自己,养育孩子。

中国网:感谢蒋老师。温暖智慧如蒋老师,在今天的访谈中从妈妈要顾惜自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家庭次序,怎么正确地爱孩子,以及留学生在第三文化中的自我角色等等问题,带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智慧。

蒋佩蓉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结束语:想要了解蒋老师更多的智慧,家长们可关注《佩蓉的妈妈经》,以及《丰盈心态养孩子》。也可以关注中国网教育频道的《伴读》栏目,第六季以及第七季《伴读》会陆续推出这两本书的干货内容。

正如蒋佩蓉老师所说,要带给孩子最好的爱,需要自我成长,中国网教育频道也愿意伴随大家一起成长。

感谢蒋佩蓉老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教育智慧,教育路上我们同行。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