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关于“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02 13:5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瑞鑫  |  责任编辑:段留芳

一、关于“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的思考

学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提升”两个概念的实质、关系及其碰撞的教育价值的清晰理解,明晰话语背后隐含的具体内涵,才能真正把握国家基础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的涵义及关系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教育家办学”并非是一个界定清晰的概念,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时态”问题。大多数人在提及“教育家”时,倾向于把“教育家”看成一种“完成时”,即让“一个有实践、有素质、有创造、有影响的教育者去办学”。[3]然而,陶行知、蔡元培等一些著名教育家去办学,并非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恰恰是在办学的过程中成为了“教育家”。因此,“教育家办学”应该是一个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动态实现的“进行时”。第二,是“范畴”问题。一般认为,“教育家办学”属于目标范畴,是教育的一种理想目标。但是,这种认识忽略了该命题的提出背景。“教育家办学”命题提出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当前的教育同质化问题。因此,“教育家办学”属于方法范畴,是推动特色办学的核心要素。

对于“学校品质”的理解,王定华先生明确指出:“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4]对于“学校品质”理解,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学校品质”的提升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代代教育人长期磨砺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样需要传承与创新;第二,“学校品质”的提升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属于目标范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

“教育家办学”与“学校品质”属于“方法—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教育家办学”是推动特色办学的关键因素,而特色办学的目标是“学校品质”的提升。

(二)“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两命题碰撞的教育价值

明晰“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的概念和关系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意图清晰可见,通过深入领会到“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两个命题碰撞的教育价值,即可明确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横向上看,“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抓住了当前纷繁复杂的教育发展问题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即“教育家办学”是推动特色办学的核心要素;“学校品质”提升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核心问题的解决无疑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最终盘活全局,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从纵向上看,“教育家办学”和“学校品质”两命题的碰撞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即通过“教育家办学”推动特色办学,通过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品质”的提升,而办学特色的的形成与实现成为两个命题联结的关键点。

因此,厘清了一个学校特色办学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紧紧抓住了“教育家办学”的本质及学校品质提升的内在规律。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特色是:“坚持教育家办学之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学术型中学。”[5]可以用“先导—主体—目标”三层递进的结构来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崇高而优美”的教育、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先导,学术型中学是主体,现代化、国际化是两翼,“辉映中国,影响世界”是目标,“教育家办学”则是突破教育同质化,实现教育多样化的总前提。

二、学术型中学办学特色的形成

办学特色是办学理念的下位概念,是对“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具体化回答。[6]东北师大附中有着67年的历史厚重,并已经发展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基础教育领航者。考察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本质在于学校始终坚持在不断升级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设计策略

“建设学术型中学”的发展定位既体现了学校的特色文化,也是学校对办学方向所做出的选择。在此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策略。所谓“仰望星空”就是办学特色的设计要体现教育的前瞻性;所谓“脚踏实地”是指办学特色的设计要体现教育的传承性。

以上述策略为依据,东北师大附中已经具备了建设“学术型”中学的条件:第一,从学校67年的历史看,几代附中人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行着教育创新,特有的学术气质已经形成。第二,从理念支撑看,在多年的教育理念探索中,学校已经形成以追求“崇高而优美”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尊重的教育理念、创造的教育理念为后源动力的先进理念系统。第三,从发展的现状看,学校拥有一大批具有巨大学术潜质的学生,将其培养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型人才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基于差异公平理论的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第四,从未来发展的需求看,学校已经完成了由普通中学向优质中学的提升,成为学术型中学是未来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形成过程

东北师大附中建设学术型中学的办学特色在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经历了学术化中学萌芽、学术性中学发展和学术型中学建设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学术化中学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建校伊始的东师附中就确立了学校应成为一所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实验的实验中学的学校性质。[7]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进一步提出“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8]的教育思想。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为学校学术型中学的特色办学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术性中学发展阶段

1984年,在“面向21世纪,培养未来人”理念的引导之下,李硕校长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与实验,并提出了“五以”教育思想,东北师大附中建设学术型中学的思想与道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3年,谢在皋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特色发展,成为了学校学术性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步入21世纪,在孙鹤娟校长、李桢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又相继启动了“文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主体性德育”、“自觉教育”的探索过程,在学校学术性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

3.学术型中学建设阶段

2014年,学校明确提出建设学术型中学的特色发展定位。从理念、学生、教师、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全面推进学校的学术性发展。在理念方面,提出了追求“崇高而优美”的办学理念,力求以教育的崇高感和美感践行教育的艺术;在教师发展方面,学校创立教师研修院,启动元晖工程以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在学生发展方面,以“六星”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生的学术品格培养。这些措施成为学校全面步入学术型中学建设的特色发展快车道的标志。

(三)内涵解读

“学术”这个词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学术”偏重治国,即治国的理论与方法。之后,“学术”偏指“学问”一义,南朝诗人何逊诗中:“小子无学术,丁宁因负薪”的“学术”就已经演化为“学问”之意。在西方,“学术”的原型为Academia一词,译为系统的、专门的知识积累,与汉语中“学术”的后起义接近。“型”,在《说文解字》中训作“铸器之法也。”也即“铸造器物的模子”,后又演化为“样式”“类型”之意。因此,学术型中学可以理解为以学习系统的、专门的知识及其方法为特征的一类中学。

目前,国内外对学术型高中的理解各有偏重。一般来讲,国内的研究倾向于进行功能性解读,例如,王占宝先生认为:“学术性高中的要义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力的人。”[9]国外的研究则倾向于特征性解读,例如,芬兰罗素高中提出:“以发掘学生学术潜能的课程设置、发展性的课程评价、学术型的教师队伍”作为其学术型高中的内涵。[12]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学校追求的学术型中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培养学生学术性发展为目标系统,以学术型课程和活动为培养系统,以学术型教师为促进系统,以学术型校园文化为支持系统的现代新型中学。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发表评论>>
分享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