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滚动新闻>

爱萝卜机器人陈文质:兴趣与努力,爱萝卜一直在坚持

发布时间:2018-01-29 09:21: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邓闽娇 | 责任编辑:段留芳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2017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品牌盛典的现场。我们今天有幸采访到爱萝卜机器人陈文质先生,陈总您好。

陈文质:大家好。

主持人: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机构目前的情况。

陈文质:我们机构成立于2013年,目前在北京、上海、杭州还有合肥四个地方有9家直营的校区。同时,我们与北京、安徽的20多所公立学校以及四、五所国际学校合作。

主持人:具体都是哪方面的合作呢?

陈文质:主要是在机器人课程的研发以及机器人竞赛这一块。

主持人:机器人课程是面向多大的孩子?

陈文质:大概三到十五、六岁,就是从小班开始,一直到初中。

主持人:所以跟学校的合作是有一些相同课程吗?

陈文质:是,就是在学校里开设有关机器人的兴趣班,以及帮学校组织机器人的竞赛队伍,参加国内和国外的一些赛事。

主持人:您觉得机器人的培训对孩子的哪些方面的素养会有提升呢?

陈文质:从动手能力到团队协作能力、情商都会有一些提升。

主持人:爱萝卜机器人为什么要以这个项目为核心?初衷是什么呢?

陈文质:其实,这两年机器人理念很热,然后我们希望能把国内国外的一些好的、科技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孩子,这是我们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主持人:正如您所说,目前的市场上,科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总体的发展趋势,所以从事机器人培训的机构也比较多。与同行相比,爱萝卜机器人有什么优势或者有什么特点呢?

陈文质:主要有几个比较突出的优势。第一个,我们机器人竞赛的成绩比较好,拿了一届世锦赛的冠军,以及两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的冠军。第二个,我们自主研发了一门编程课程以及一门创作课程,这是我们在技能上的优势。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这些成绩确实是比较突出的成果,那么机器人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拿到优异成绩,还是其他一些能力?

陈文质:我们机构主要分两方面培养孩子,一方面是学龄前的孩子,比如幼儿园阶段的。这些孩子我们对他更侧重于启蒙,一种科技的启蒙,然后再通过机器人的课程,锻炼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而对于小学到初中的孩子,除了能力的提升之外,还包括一些竞赛,这对于升学和出国都有一些帮助。

主持人:那我们这一次盛典的主题是品牌为主的,您对品牌有什么样的理解?

陈文质:我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品牌的建设,但是对于一个像我们这样创业型的公司来说,品牌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也是我们未来会非常关注的事情。

主持人:在爱萝卜成立以来的五年中,有令您印象深刻的关于孩子的成长故事吗?

陈文质:在这五年时间里,我们机构培养了很多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在我们这学习的孩子,然后高中就读美国的一些名校。据统计,大概有二十多个这样的孩子,其中被美国常春藤学校录取的有三、四个学生。这些孩子中其实有部分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学机器人是比较烧钱的,于是我们会给他们一些学费上的照顾。只要孩子自身条件很优秀,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主持人:对升学有帮助,这可能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诉求之一。那您是如何来理解应式教育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倡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呢?

陈文质:我们认为,做教育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所以,首先还是要孩子有兴趣、感兴趣,然后再来学这个。其实,对于有强烈升学诉求的家长,我们是不太支持的。我们会跟他说清楚具体情况,机器人竞赛,不是你花了钱、报了名,你就能拿成绩的,这跟孩子自身的努力、孩子的天赋都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在我看来,升学跟兴趣培养这两个其实不完全是一件事。很多时候,你不仅要具备天赋,还要喜欢机器人,这样,你才可能享受到国家申请上的优势,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事情。

主持人:可能有些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所以他会走得更远。那么我们面向的只是这一部分有天赋的孩子,还是说我们面向大众的?

陈文质:从招生上讲,我们会对孩子做一个简单的测评。符合测评要求的,我们会按照他的能力级别分配不同的班级。至于参赛评级,根据我们这五年来的观察,取得成绩的孩子往往是努力和天赋并存的。但是那些没有获奖的孩子,不代表他没有收获,他收获了比赛的过程,收获了团队合作,收获了动手搭建的过程,成绩不能代表一个孩子学习的全部。

主持人:那爱萝卜机器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有什么样的规划?尤其在品牌建设这方面,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文质:在品牌这一块,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把机构打造成一个中国科学素质类教育的领先品牌。然后从发展上讲,我们希望能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机构,并且这几年正陆陆续续在一些一线城市布点。

主持人: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社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我们非常期待爱萝卜机器人能够在这个领域不断地挖掘孩子的潜能,拓展他们的创造性,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成长。感谢陈总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陈文质:谢谢你!

 
中国网官方微信